歌剧发展到今天已跨越400年时空,在其演进的过程中,不仅涌现了像威尔第、瓦格纳、普契尼、罗西尼、莫扎特等享誉世界的歌剧艺术大师和经典歌剧作品,而且从欧洲走向了世界,从古典迈向了现代,成为当今舞台上综合性最强、艺术性要求最高的表演艺术形式。纵观当下的歌剧演出,虽然各国都在努力打造富有现代感、时尚感的原创新剧目,但是观众基础最为牢固、审美趣味最为集中、占据世界歌剧舞台主角的依然是古典歌剧。许多歌剧入门者初识这门艺术,也都是通过感受古典歌剧的魅力而走进剧场的。对于这些经典,如何在保留其精髓的基础上让更多的观众欣赏、接受,是把几百年前的舞台呈现方式原汁原味地传承下来,还是根据时代的发展进行艺术化地创新;如何处理本土化、当代化、广场化与经典、审美传统的矛盾;如何看待观众在古典歌剧发展中的作用等等。古典歌剧面临的问题,恰恰也是世界歌剧发展中需要不断思考、探讨的课题。
在日前举行的2012国家大剧院世界歌剧院发展论坛上,30多家中外表演艺术机构的院长、总监围绕“当今古典歌剧制作的前景与发展”的主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古典歌剧不是老旧艺术
在刚刚结束的国家大剧院第四届歌剧节上,国家大剧院版瓦格纳歌剧《漂泊的荷兰人》和威尔第歌剧《假面舞会》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观剧体验。前者带来了堪比3D电影的视觉效果,后者以神奇的想象力再现爱恨情仇,创造了唯美、华丽、迷幻、深邃的多重美学景观。重视视觉呈现又尊重原作,注重音乐内涵又不断尝试全新的舞台技术,两部古典歌剧在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上焕发了新的生机。作为人类共同的艺术财富,古典歌剧在传播过程中,会因文化的差异、民族的审美习惯、艺术传统而产生变化,古典歌剧呈现形式的选择应该根据不同地域观众的需求,在保证艺术质量的前提下,实现多样化的表达。
国家大剧院成立以来,一直将古典歌剧作为歌剧演出的主要形式,对于中国观众认识、亲近歌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邓一江认为,这样的艺术选择是符合中国实际的。因为中国观众不像西方观众欣赏歌剧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他们对西方经典歌剧的了解才刚刚起步,这样我们在制作古典歌剧的时候步子就不能迈得太大;我们更希望让中国观众欣赏到原汁原味的古典歌剧。当然,这其中,我们也会根据当代舞台技术、美学观念的变化,在古典歌剧的呈现上加入一些现代的表现形式,但所有的创造都是为了让观众亲身感受歌剧的艺术魅力。
与中国对古典歌剧“原汁原味”的呈现不同,欧洲作为歌剧的重镇,在古典歌剧的呈现上却不断尝试与当代社会、与导演的观念相结合。舞台表现形式更加开放、灵活。在德国巴伐利亚国家歌剧院场景指导莱纳.卡里切克看来,歌剧艺术不是一个老旧的艺术,而是一个前卫的现当代的艺术,这在慕尼黑尤为如此。“我们经常去打破观众的期望值,一方面这些作品是经典的作品,同时我们也会让这种经典的作品具有现代性,同时再把它提炼、剥离出来,将其看做现代艺术而不是传统的古典歌剧。比如,剧院正在演出的亚纳切克的《狡猾的小狐狸》,我们就根据剧情表达的现代主题,对舞台进行了转化,不去模拟、再现大自然的景观,而是以比喻的方式,在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的融合中,体现出了悲伤、暴力和诗意的意蕴。”他认为古典歌剧不是保守、封闭的代名词,它同其他舞台演出形式一样,都是在创新中不断发展的。
拆除古典歌剧与观众之间的藩篱
古典歌剧的未来离不开观众。吸引观众、培养观众,这是全世界古典歌剧发展面临的共同挑战。正如美国华盛顿歌剧院艺术总监克丽丝缇娜.莎波曼所说,虽然每个地方身处的现实环境、解决的问题都不一样,但任务是一样的——开发新的观众。而这一问题对中国歌剧发展来说,尤为紧迫。
在培养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实现当代人与古典歌剧跨越时空的对话方面,一些国外的传播、营销经验值得关注。英国威尔士国家歌剧院院长彼得.拜凌汉姆认为,传播媒介的选择对于拉近观众与歌剧之间的距离效果明显。除了宣传册以外,他们更多会通过邮件、户外广告以及制作介绍音乐样本节选的CD等方式来吸引观众,获得观众的支持。同时,策划专家讲座和现场演示,让观众用新的视角来体验之前熟悉的剧目,或者说进一步扩展其知识和信息等,这种剧场之外的外延活动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机构所重视。
也有与会者表示,票价过高有可能成为阻碍年轻观众进入剧场的一个障碍。但克丽丝缇娜.莎波曼认为,一些年轻观众舍得花上百美元去看体育比赛或者音乐会,却不愿欣赏歌剧。由此看,价格显然不是最主要的因素,更为关键的是,我们如何才能够提高歌剧对观众的吸引力。她认为,对话和交流非常重要,这也是各个歌剧机构流行的做法。大概在5年前,每个星期华盛顿歌剧院都会在某场表演之后邀请观众留下来进行一个简短的交流,并邀请艺术家加入。主创者并不一定会按照观众的要求去做,但对话一定是必要的,我们不能够在观众和自己之间树立一座墙壁,让观众觉得我们是遥不可及的。
此外,歌剧院会给高中生提供一些美声和音乐的培训,让他们参加到演员的课程中体验职业演员的生活;派志愿者到学校去做教师,为学生介绍舞台表演、歌剧表演知识,这样一些活动可以让剧院每年接触到2万多名的学生;同时,还启动年轻艺术家的项目,为年轻的艺术家以及钢琴家提供培训,然后让他们到博物馆、画廊或者户外场所和街区进行表演,让观众感受到表演者是具有活力的。总之,她希望拆除古典歌剧与观众之间的藩篱。歌剧艺术不是老年观众的艺术,需要更多忠实的年轻“粉丝”。
保持歌剧艺术的纯粹性
如何在新的环境中坚守歌剧艺术的文化地位和魅力,古典歌剧是不是也应该随着时代审美的变化而赋予全新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中国歌剧舞剧院副院长李小祥认为,古典歌剧要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首先要尊重历史、尊重原著,然后在严格把握艺术水准、不违背歌剧艺术本体的基础上,结合当代人审美的观点进行创新。他认为,古典歌剧一定要用其原来的语言演唱,而且要重视剧本的重要作用。过去,很多人认为古典歌剧音乐一定是第一位的,但殊不知,音乐完全是在文学基础上的一种升华。不管是普契尼还是威尔第,他们创作的歌剧都是戏剧性和音乐性相结合的音乐的戏剧。音乐的语言、音乐的旋律必须和戏剧发展的过程是完全吻合的。
如何保持歌剧艺术的纯粹性,确立自身的风格定位和艺术方向,无疑是时下不同演出机构的共同选择和实践经验。
国家大剧院院长陈平认为,国家大剧院的艺术风格是现实主义。“我们的目标是追求经典,不是追求前卫,这样的艺术风格定位是根据我们剧院的发展情况,结合中国观众的审美需求而制定的。”国家大剧院自制歌剧的风格定位和艺术成果已经在不同规模的国际合作中得到最好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