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教材对于整个教育歷程肩负重大责任及作用。香港音乐教科书根据课程发展议会所编订《音乐科课程指引》编製而成,当中必须包含发展学生创意想像力、发展音乐技能、培养评赏音乐的能力以及认识音乐情境四大元素。
笔者认为学习音乐,具备创意及趣味才能直接引领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习音乐兴趣,故此单调地教授乐理确实乏味。香港小学教材中为了介绍敲击乐及不同声响效果而介绍学生利用日用物件如木筷子、纸盒、吸管甚至塑胶瓶作另类有趣敲击乐,进而要求学生根据图中故事情节,以特别之敲击乐创作声响效果:小鸟在树上“歌唱”、小鸭在湖边“散步”、一隻狗“扑向”小鸭、小鸭“大叫”,要求学生以乐器加上长短、强弱、快慢作节奏创作,从中不仅发展学生对音乐知识之认知力,更直接培养创意想像力。
此外,单调地学习歌曲确实欠缺趣味,《伦敦桥》是一首耳熟能详之歌曲,课本中建议边唱边游戏:选两位学生扮成桥,其他同学一边唱,一边依节拍踏步穿过桥,歌曲结束时大桥塌下,被套?之同学一起扮桥,加上身旁学生依歌曲节拍之强弱以敲击乐伴奏,不单训练学生音乐感同时提升对歌曲印象,大大增加兴趣。
再者,令笔者赞嘆要算是书中设计之“音乐剧”,以交通安全为主题,要求学生作旁白、剧中人物、合唱队等几项角色,剧中以旁白介绍故事情节,一边讲述故事桥段一边唱出相关歌曲,而故事中所唱之歌曲正正于较早单元经已学习,举一例子:故事起初讲述顽皮猫戏弄小鸟之剧情,合唱队随即唱出《顽皮猫》一曲,接?赶上课、冲出马路、满天星斗、遵守交通规则等情节同样诵唱相关歌曲,最后更以《交通安全歌》作结。同时训练学生演讲、戏剧、歌唱能力且带出正面安全讯息。
教材中还有几点值得赞赏:
1.为训练学生评赏音乐能力,每课活动后加入“自评”、“互评”、“同侪评估”、“老师评估”,从多角度对学生表现作出检讨或肯定。
2.以“专题研习”诱导学生自行寻找乐器资料:课堂上播放一段音乐,学生于音乐中找寻其中一种乐器作资料搜集,从而探讨该乐器之乐组、製造材料、构造、演奏方法、音色乐器之起源、趣闻等,当中训练学生整理资料能力。
3.补充资料丰富:提供大量有关音乐家、乐器、音乐欣赏、乐器创作、中乐、音乐游戏等,作课后自行探索音乐世界。
总观而论:香港小学音乐科教学重心渐趋多样化,以提升学生音乐兴趣为首要任务。相比十年前之音乐教材,香港之出版商及教育者的确花了不少心机设计,可是不少置身其中之学生却表示课程缓慢、沉闷,笔者尝试作一小结:音乐并不是“主科”不需要应付公开试,故当为“闲科”对待;反观教者角度:学校欠缺资源推动音乐、一周一课音乐课堂(时间限制)、老师的教法、积极度亦影响音乐教材能否真正发挥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