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是波兰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肖邦于1810年3月1日出生于华沙附近的热拉左瓦——沃拉。他的父亲为法国人,在波兰接受了波兰文化的传统,成了华沙高级中学的一名教授。母亲为波兰人,她的身上体现着波兰民族热烈奔放的个性。肖邦音乐的根在波兰,他把音乐上的灵感与爱国主义情怀融合在一起。肖邦在幼年时就显露出不凡的音乐才华,他才思敏捷,聪明过人,到八岁时就可登台演出。肖邦将自己的才华情感与思想都献给钢琴艺术,作为作曲家他的作品几乎全部是钢琴曲,他以独具魅力的音乐被世人誉为“钢琴诗人”,他以卓越的才华为钢琴艺术宝库增添了许多夺目的艺术珍品。肖邦的作品推陈出新,在创作中打破了传统的伴奏织体.而是运用大量手法丰富其伴奏织体.扩大了伴奏的音域,使作品丰满而动听。他喜欢用自由的复调写法,用突出音型化伴奏中的独立动机来衬托主旋律,踏板的巧妙运用、和声的丰富多彩及伸缩自由的节奏构成肖邦精雕细琢的特色。肖邦的音乐深沉而充满感情,他的乐曲浓缩了情怀高远的诗篇和强烈的悲剧。例如:夜曲作品第9号第一首,降b小调夜曲。这首作品是肖邦的早期作品(20—21岁),但已显示出这位作曲家的才气和魅力。他在华沙致友人信中这样写到:“没有任何人和我分担忧愁和共享快乐是多么苦恼。心灵受压抑却不能倾诉这太可怕了。⋯⋯我多次想向你一吐为快,把这一切诉诸琴声。”他以忧郁的心情写下了Op9 No.1。乐曲一开始把人带进朦胧的夜色中,主旋律柔和优美,略带忧伤,那是从心底发出的柔情和淡淡的无奈,旋律中不时加进轻盈、精巧的装饰音,更增添了迷人幻想色彩。音调变得很激动,但很快又平静下来,中段与前段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忧郁的色彩荡然无存,它像朗朗夏日诗人陶冶大自然,时而欢快地激进,时而轻轻地低语,充满了青春的气息。这首夜曲反映了青年时代的肖邦性格多变的侧面。洪夸克对这首作品的评价:乐曲开始就给人以美感,充满戏剧性,中段八度音型段落藏着作者青春如火的欲望极具诱惑力。肖邦钢琴音乐的魅力还表现为极具有创作的个性。肖邦是唯一一位创作来源于生活的作曲家,生活决定了创作,作曲家思想趣向的变化无不体现在他的作品中。1831年华沙起义失败,祖国的沦陷对肖邦的冲击很大,在他的心灵深处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在他的创作中也有强烈的反响。华沙起义的爆发更激发了他的爱国热情,他眼前浮现的是同胞被屠杀的悲惨场面,国破家亡的极大悲痛震撼着他的心灵,他在一封信中写道:“我愿意高唱出一切愤怒、奔放的情感所激发的声音,使我的作品至少一部分作品能够成为索列斯基的部队所唱的战歌,战歌虽已成为绝唱,但它的回声仍将荡漾在多瑙河两岸。”此时他创作了一些具有史诗性、英雄性的作品。例如:C小调革命练习曲、g小调叙事曲、A大调军队波罗乃兹舞曲、A大调英雄波罗乃兹舞曲等。这些作品被舒曼誉为“隐藏在花丛中的大炮。”肖邦是浪漫主义时期最具独创性的作曲家之一,他从不写别人的作品中可以找到的东西,始终坚持自己的风格。肖邦天性热情、忧郁敏感,从他的钢琴作品中可以感受到不同的音乐,他喜爱大自然,因此用创作中的美来代替自然中的美,对祖国的眷恋使他源源不断地将波兰民族含蓄情感毫无隐秘地袒露在他的作品中。他的音乐表达了不能用言语表达的情感与痛苦,而他生来不会用言语来表达内心的感情和痛苦。肖邦的创作具有迷人的风格。肖邦在创作的道路上一直坚持自己独特的风格,并且渐渐地趋于成熟。肖邦意识到了旋律的整体的威力,他谈到:钢琴家应该去听当时所有第一流的歌唱家演唱。由于声乐艺术对他的强烈吸引,肖邦发现同时代的意大利歌剧的抒情性与他们的风格协调一致,在节奏上带有典型舞曲模式的华尔兹、玛祖卡、波罗乃兹与肖邦对重复特征节奏的喜好相一致,比较起来在自由形式的作品中,幻想曲、练习曲、前奏曲和叙事曲显示出节奏的精巧和多变。肖邦最先对“自由速度tuba—to”进行探索,这是他风格的突出特点之一。它出现在由快速跑动的音符所装饰的乐句中,常常是半音阶。“rubato”或“robbed”意指在旋律线中速度的某些程度的自由,与被占用的时间必须归返,渐慢必须由渐快来补偿,或节奏可以被完全放弃等。肖邦给自由速度的定义是:“踏板自由歌唱性旋律的手可以摆脱掉严格的时值,但弹伴奏的手必须保持住时值。”这种创作风格也是肖邦钢琴音乐的魅力所在。
肖邦在钢琴艺术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他不仅创造了独特的演奏方法,作品中还带有强烈的民族情感,这也是肖邦钢琴音乐的魅力根源。肖邦综合了对钢琴这种乐器所具有的物理上和情感表达上的特征洞察,产生出了浪漫主义时代无法比拟的钢琴保留曲目。他成为了19世纪民族乐派的先驱。其艺术追求影响了他以后的作曲家为钢琴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