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资料库 >> 投稿专区

追求事业,还是职业?─李婧慧老师专访

作者来源: 发布时间:2013-11-17

 

 

 

 


◎主讲╱ 李婧慧(传统音乐系副教授)
◎采访╱ 邢芃玉、郑林佳、安琪拉
◎文字╱ 许宜雯、安琪拉
◎摄影╱ 安琪拉


跳出框框的挑战

我记得进夏威夷大学的第一堂课,老师说:「我们不会给你们论文题目,你要自己找…」接下来的每一堂课,老师的角色只是在旁协助和引导,他们给了很多要阅读的文章,如果没读,根本不敢走进教室。由同学轮流主持每堂课,当然老师也会自己主持,不过他不是讲课,而是带大家讨论。刚开始,我觉得「这样看起来,老师好像没做什么吧?」事实上,我们正不知不觉被带领,老师的指导是在的!国外的教学方式着重于打开学生的视野,所以阅读不同的文章,其实是让我们看到不同的理论和案例研究,藉此刺激我们思考「怎么去做自己的研究」。不过,上课压力真的很大,我本来就是个不大发言的人,更何况是用英文讨论呢!

另外,老师会要我们去上别系的课,像性别研究、民族志史、文化研究等,这些课程看似与我的主修「音乐」没有直接相关,却给我极大的帮助和影响。记得有一堂「民族志史」,班上十几个同学,来自好几个不同系所,所有人一起讨论的时候,会有不同的立场,同时间被激荡出来。如果是以前,我会想「对方为何不是站在我的立足点来思考呢!」可是那一堂课让我开始学习「跳出去,接受不同的训练」。
这几门课的理论…我真的有学起来吗?老实说,我大多忘记了。可是当我在看自己音乐上的东西时,我可以从各个角度去思考,这样的训练是从哪里来的呢?其实就是来自那些跨领域的课程,它们刺激我用多元的切入点或理论,来审视自己的东西。
种瓜只能得瓜?

过去,音乐就是音乐,美术就是美术,社会上区分的很清楚。一般人的观念是学了音乐,以后就要靠这个,这就是自己的职业。这也让我回想起,十几年前传音系刚开始成立的时候,学生都会问:「学这个要做什么?」─为什么要有「学什么就一定要做什么」的刻板想法呢?

好几年前,我曾经看过一则Toyota的广告,是一位峇里岛的女舞者阿 贡 女士(Agung),跳舞的姿势和服装都很美,广告词是「Agung用她的舞蹈承袭传统,同时为您工作。」,说明中还有一段引用Agung的话说:「我从舞蹈中学得的技巧,使我成为更优秀的Toyota成员。」Agung是雅加达Toyota训练部门的一员,而这个广告常在我脑海中浮现─学音乐的目的也可以是多元的,我想有些人可以跳脱框框,做一些不一样的发展。

我再举一个例子,去年有一位美国的Google程式设计师来我们学校,问我可不可以一起玩甘美朗,后来我发现他的甘美朗程度比我还要好。原来,他到台湾出差时,上网查到我们学校,就直接来学校找我,用中文给我留字条,并用中文跟我讲话。我觉得这个例子很值得同学们思考:他的勇气和智慧──后来他就跟我们一起玩甘美朗,慢慢认识了才知道,

他在进大学时就思考「电脑可以靠自修学习,但是唯有进入音乐系,才有可能接触到那些无法靠自己寻获的音乐。」所以他大学选择读音乐系,主修理论作曲,靠自修方式学习电脑;毕业后,顺利成为Google的程式设计师。他的资历,让人觉得他很特别,优秀且聪明。
我多么羡慕呀!我真的很希望像他这样子,进大学时就很清楚「读书是扩充自己的视野」。
 

让自己成为典范

我们原本很鼓励学生朝中小学老师去发展,只是没有料到…现在几乎都以代课老师的缺额来聘用,所以这个时机对年轻人来说,是相当困难的;另一种管道是走表演团体,最近我们鼓励学生「你们为什么不自己组团?」但好像没有太多的学生有这种胆量。我想戏剧系很多小剧场的发展也是一个借镜,这个过程一定会非常辛苦。

传音系是一个很年轻的系,在台湾只有15年的历史。而以西洋音乐为主的音乐系其实也是经过很长时间,才能在台湾有今天的一番局面。同样的,传音系要到很茁壮的话,我想还得经过一段时间。传音系的同学目前没有太多前面的典范可以看,真的很少。如果说西乐的话,有很多典范;可是传音系的同学在这一点上会比较辛苦,他们的典范就是传统社会里面的北 管 先生、南 管 先生,但这毕竟对他们不见得完全合适,所以他们的典范应该是怎么样?当然除了到中学去教书之外,也可以自己组团,不过要怎么组?怎么去经营?应该要怎么去做?有人必须勇敢地走出来,以作为后面学弟妹的典范。最近几年,已经慢慢有一些比较不一样的方向。


跨领域,培养第二专长


举个例子,去年暑假,有个小时候跟我学钢琴的学生,打电话给我:「老师,我找到工作了,在美国的大学。」我吓了一跳,因为据我所知,他去美国念音乐治疗,才刚修完硕士课程,硕士学位还没拿到,怎么会马上在大学找到工作呢?简直让人跌破眼镜。
原来,他在出国前已经在台湾拿到钢琴演奏硕士,所以他就凭着那张文凭,以及他在美国念了三年的音乐治疗训练课程,进入美国大学任教。他说当时应征的人,约有六十位,而里头应该不少人有博士学位的。我继续问:「那你怎么通过的?」他说:「他们刚好需要一位既会教钢琴,又能教音乐治疗的老师。」我说:「那你赢了!」这就是一个跨领域的例子。

他当时念音乐治疗的动机是因为他的家教学生中,有一个我忘了是自闭儿还是发展迟缓儿,一般人可能会觉得「这不好教,不要教吧!」但他不是,他愈教愈发现这比教一般学生的成就感还大。然后他开始思考…自己对这方面的兴趣与热忱,于是接下来,他到相关的机构去当义工,做义工当中让他自己累积一些实务经验,同时也考验着自己能否在这个工作上,一直做下去。没想到,他居然乐此不疲,干脆就出国去念音乐治疗了。他去留学的时候,三张推荐信之一,是由义工单位的主管所写的,这封信非常有用,不仅让他受到学校老师的喜爱,也可能是那所美国大学之所以聘用他的原因吧!

我这位学生没有把自己关在一个「我主修钢琴就是很努力的练琴,然后去家教就是挑好教的…」,他不是,因为这样,他跨出一条路出来。所以我觉得同学不要把自己先设限,好像我学什么就做这个,每天就做这个,把这个做好就好了,有啦,有可能,第一名可以这样,但第一名以外的人怎么办?改变你人生的一剎那,不知道会在哪里,既然不知道它在哪里,就不要把自己关住嘛!
 

窗外风景无限

课程是一个最好的接触点。从现实面来看,因为需要这个学分,所以我选它。如果同样要花时间上课,打混上课并不会比认真学习来得节省时间,反而是当你认真地去学习时,兴趣才会跑出来,可能就是在那样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方向;假设没有找到的话,你也没损失啊!最起码修课会有学分,并让你具备一些常识、视野,或许将来你跟人家谈话、哪天去应征工作时,主管突然问你的想法,如果你懂得很多,说不定别人还觉得你很厉害呢!

因此,认真学习绝对是百利无一害;还有,同学们要知道,时代在改变,要将单一专长做得非常好,不是没有可能,反正就是第一名嘛! 黄一农 老师在971关渡讲座「东西交流与多元文化」第一堂课讲到:「父母 和 老师们常告诉我们行行出状元,但是他们没有告诉我们状元只有一位!」,如果不是第一名的话,没关系,赶快打开自己的视野,打开自己的心胸,然后尽力学习,培养更宽广的竞争力。

我记得在夏威夷大学的时候,看到学校如 何应征新 老师。那时候学校 应征新 老师,都会替老师出旅费,所以很多人喜欢来这里。从前我以为应征就是面谈、试教,然后就回家bye-bye。不是耶~~ 隔天我还看到系上五、六位老师和应征者一同吃饭。我想「有这个必要吗?还得带他四处参观吗?」直到后来,指导老师告诉我,才让我解开谜团。

原来,美国的大学在应征新老师时,会跟他多些相处的时间,找些专业领域之外的议题来聊,例如足球比赛啊!借此了解这位 老师是否具备宽广的视野。 黄一农老师也强调这一点,他说:在同一个专业领域,如何比别人出色?跨领域是能让你突出的机会。(于971关渡讲座的「东西交流与多元文化」)我也要在此替「关渡讲座」宣传一下,这么好的机会,连我都很想去旁听了。

在国外,他们会顺应时势开发一些议题式的课程,就像是学校共同科所开设的关渡讲座,也是这样的方式。除此之外,关键是─学生要知道自己有很多机会可以学,像是看报纸、阅读或参加研讨会,这些都是机会。当然,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学生自己,有时候你不需要什么课程,一样可以做得很好。一个活泼思考的学生,学东西不见得要完全靠课程,譬如说去打工、去当义工的时候,哪些是可以让自己学习的地方,而非只是为了赚钱而已,对不对?─用智慧睁开眼睛看,而从中学习吧。
 

大学教育=职业教育?

大学教育到底等不等于职业教育?我觉得,最重要是让一个学生有自信和智慧。当他有一些基本的思考能力和智慧,他自然会知道自己应该要怎么走下去。现在年轻人不再跟自己对谈将来的发展,反而是去问别人:「你可不可以给我意见?以后做什么好?」不是不能问,向别人请教当然很好,但重要的是,没有人能替你决定将来;还有,你愿不愿意吃苦,也得由你自己去作决定。

媒体不断放出「就业困难,真的很困难」等讯息,这对现在的年轻人影响很大。许多人大学毕业后,就急着找工作,让经济生活安定下来。这让我想起大学 时代的 老师 刘德义 老师激励我的,「你要追求的是事业,不是职业!」我很担心人才会淹没在「职业」里面,如果大家对未来的出发点,都只是为了一个职业,个人的潜力将难以发挥,这真的令人蛮担心的!不过,我也常常在心中跟自己打仗,因为想到学生的经济生活也需要照顾啊!如何在理想与现实两者当中取得平衡?怎么办呢?
 

龟兔赛跑?

记得大学毕业的时候,我的老师故 刘德义 教授说:「第一名没什么了不起,一个浪打下来你就没了。」意思是说,如果你毕业以后不持续努力,你就被淘汰了。我不是第一名毕业,但一路走来,老师的这句话影响我很深,我也很乐意用这句话与同学互相勉励。现在大家的危机意识都很强,后面的人随时都有可能会跨越你。譬如我在峇里岛做田野调查的时候,一般人家里没有钱装电话,过几年我发现朋友们已经人手一支手机,直接跨过有线电话的阶段,让我吓一大跳。对他们来说,这样的转换一点问题也没有,我从这里学到「不要认为自己走在前面,后面的人需要一直追赶,不见得,有可能一步之差,他就跳过你,走在你前面了」。

回头来看,宽阔的视野是优势之一。几次的国际艺术节,对学生有很好的影响,可是同学自己如果不再深化,那么这个优势很快就会没有,同学要知道如何充分运用这些的学习和资源,才会是优势。

 

 

 

 

版权声明:来源于古典音乐家网的作品(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未经古典音乐家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 、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过古典音乐家网书面授权的本网内容,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古典音乐家网”。违反上述声明的,古典音乐家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文章

  • ·你练的,比想像中还多!《黑天鹅》练琴金句精选
  • ·为歌唱而生对话女高音歌唱家上海音乐学院声歌..
  • ·为歌唱而生 对话女高音歌唱家、上海音乐学院声..
  • ·在多伦多邂逅柏林爱乐
  • ·【2016第十三届美国古典声乐家国际声乐比赛】..
  • ·【2016第十三届美国古典声乐家国际声乐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