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著名学者、翻译家、国际政治和美国研究专家及随笔散文作者资中筠在天津大剧院小剧场举办讲座。资中筠以音乐为主题,与在座的300名观众分享了自己对这一钟情一生爱好的感悟,并在现场演奏了多首钢琴名曲。
“我的思维方式是逻辑性的,不是形象性的,我的艺术细胞不是太多,我的这些东西在搞艺术的人面前是班门弄斧的。”一向谦和的资中筠如此作开场白。她说,我们常常讲到的文化,有时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哲学、宗教、伦理道德,有时指政治文化,还有时指民俗,更有一种文化是比较精致的,那就是文学、美术、音乐等艺术。资中筠至今还记得大学时代看过的一句柏拉图名言,这位哲人说人类智慧最高的结合是音乐和数学,她感悟道:“自然科学是以物质为载体的,只有数学最抽象。音乐也是抽象的,不像文学和美术需要形象上的载体,它要表达的是一种情感,你可以随便怎么感受。音乐可以最大限度达到人类共同欣赏,可以最大限度超越民族和地域的界限。”
资中筠特别提到了自己弹奏贝多芬和德彪西两首“月光”时的不同感受,以此表达自己对标题音乐和无标题音乐的看法。众所周知,贝多芬的“月光”标题是后人所加,资中筠坦言自己最初弹奏时也会联想到“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画面,后来看到前苏联影片《夏伯阳》,片中巧妙地把“月光”运用到了一个复仇场景中,她感叹说:“那时我才发现,原来这个曲子还能和复仇杀人的心联系起来,这完全是两个境界。”资中筠认为,无标题音乐往往能带来更丰富的艺术感受,但标题音乐也不乏精品,在弹奏德彪西的“月光”时,资中筠脑海中浮现出的是一副“寂寞庭院的寒光,一个人静静地看着今夜月华如水”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