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钢琴家李伯林1900年时,幽默地宣称:「到今天我还享有值得羡慕的特殊身分 ──现役钢琴家中惟一不是『李斯特最喜爱的学生』的!」
李伯林是李斯特的学生。他出生于奥地利,1867到美国发展,际遇不是很顺利,回到欧洲去李斯特所在的威玛「朝圣」,被李斯特接纳指导了一阵子,李伯林再度前往美国,最终定居在芝加哥。
明明是李斯特的学生,还因做李斯特的学生而在音乐上大大获益,李伯林干嘛讲那样的话?因为那个时代,从欧洲到美国,音乐圈实在有太多「李斯特学生」了,大家觉得光是自称「李斯特学生」不够,就纷纷自我升级,改称「李斯特最喜爱的学生」,李伯林看不惯这种乱吹嘘的现象,才那样出言讽刺的!
李斯特教了几百个学生,其中包括许多后来大放异彩的大师级人物。不过如果把李斯特的学生放在一起看,我们会看到最突出的特色却是──他们彼此如此不同!李斯特无疑桃李满天下,然而他的学生并未构成任何「李斯特学派」。
而且众多学生留下的学习记录,有不同方向,还有许多矛盾的内容。李斯特究竟如何看待「弹性速度」?如何教导学生控制音量?如何规定手指的位置与形状?就连这些最基本的钢琴弹法,他的学生都各说各话,各自主张。
不只李斯特如此。肖邦的学生对于肖邦做为老师的一面,也留下截然不同的形象。有人说肖邦教琴时很任性,就是一次次在琴上优美优雅地示范,要学生照着做,可是同样的乐段,他每次示范弹得都不一样!却也有学生说肖邦教琴时暴躁易怒,也不管许多学生是顶着各种头衔的贵族,动不动就把学生骂哭,或让学生眼中噙着委屈泪水离开课堂,肖邦一度还对学生发怒摔坏了椅子。不过其他学生则说肖邦很有耐心也很绅士,会反覆帮学生修正指法细节。
我们可以理解、也应该理解,每个老师对不同学生会有不同态度。遇到了有天分又肯用功的学生,会有耐心乐意多教一点;遇到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学生,尤其是被宠坏了的年轻贵族学生,当然相对就不容易保持耐心风度。
不过解释各个学生留下的不同记录,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理由,毕竟还是:任何老师都不可能用同一套方式教所有学生。学生有自己的个性、自己的特质,而音乐,只能依顺着人的个性与特质来发挥表现。看起来像是乐谱在规定音乐演出,但实际上,个性与特质会顽强地从乐谱后面钻上来,清楚浮显在音乐里。
音乐没有标准答案,只有配合个性与特质的个别说法。即使像李斯特那样拥有无上权威的老师,都不可能把自己的音乐技法、音乐见解强加在学生身上。音乐,永远是个性且个人的。
回到老师李斯特。如果李斯特教出一群学生个个弹起来都像是李斯特的刻板分身的话,那么李斯特就背离了音乐的本质,别说成为名师,他连要牵一个小孩的手进入音乐殿堂门口的资格都会受到质疑了。教出各具特质的学生,正是李斯特成为名师的一项必要条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