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了,沃格勒的琴音仍不时在我脑海里回荡。不知那天一同欣赏音乐会的朋友们,哪一首曲子在你的脑海里仍旧余音绕梁呢?
在巴赫的无伴奏组曲中,只有第四首的萨拉邦的舞曲是以慢板定速。而萨拉邦的舞曲又刚好介于组曲的中间乐段,因此就有了「无伴奏组曲的灵魂」之说。
而在这场音乐会中,除了几首平常就十分熟悉的乐曲外,在六首组曲中的萨拉邦德舞曲也是我这次的聆听重点。虽然沃格勒本人曾说他在卅六首乐曲中最爱的是第三号组曲中的萨拉邦德舞曲,但在这场音乐会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萨拉邦德还是第五号。
事实上,巴赫第五号萨拉邦德舞曲可说是最不像巴赫作品的一首乐曲。许多爱乐者在乍听下甚至还会有当代作品的错觉,这主要是因为巴赫几乎在每一个乐句中裂解了调性音的方向。而三拍子萨拉邦德舞曲中以第二拍作为重拍的独特韵律,让巴赫巧妙的将倚音安排在重拍上、调性音则落在第二拍的弱拍。如此作曲技巧看来稀松平常,但却让听觉产生了莫名的违和感。也因此,这首萨拉邦的舞曲长久以来就被认为是第五号无伴奏组曲中黑暗性格的极端。所谓音乐的黑洞、无尽的深渊,意即在此。
如此大的音乐反差在巴赫的作品中并不常见,因此每都有各种版本的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出现在我手上时,第一时间我几乎都是先挑选这首曲子作为版本比较的重点。看似单纯的乐句进行、简单的节奏模式,却埋藏着每位大提琴家都想参透的玄机与底蕴。
这次,沃格勒的诠释深深打动了我,不论是音色或呼吸都透着一种空洞与虚无。整场音乐会卅六首乐曲听下来,到了这第廿八首曲子更让我有坠入地心的感觉,我想这世界上应该没有比这更深沉绝望的旋律了。既已在绝情谷底,那就止跌回升吧,果然巴赫在之后的乐曲逐渐走出黑暗,到了最后的第六号组曲更是呈现天主降临、举世欢腾的狂喜。
而沃格勒的版本留在脑海里,那几乎不用抖音揉弦、单靠运弓见真章的诠释,让我心神向往。回到家后随即想起了另一位以古乐演奏方式见长的大提琴家,那就是荷兰的大提琴家毕尔斯玛。他的运弓技巧可说是举世无双,少量的揉弦更让人对大提琴的琴音有了完全不同的听觉感受。今晚,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这首独特的第五号萨拉邦的舞曲吧!
让罕见的黑色巴赫,伴你入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