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当时一个 10 岁女孩的回忆。事情发生在 1937 年 9 月抗日战争开始后不久,“国立”杭州艺专全校奉命撤退内迁。
钢琴家李树化当时担任杭州艺专音乐系主任,全家随艺专内迁队伍一路艰难地从杭州搬迁到诸暨,又迁到江西贵溪,最后一直迁到湖南西部的沅陵。
最近读到李树化女儿李丹妮的自传《混血儿》,书中写到当时只有 10 岁的李丹妮的亲眼所见:艺专音乐系在内迁时连钢琴都带上了,音乐系的钢琴、绘画系的模型,都堆在四条小船上,沿河进入内地。
每到暂时的息脚地,都要请农民抬着用粗绳捆好的钢琴,孩子们则坐在扁担两头的箩筐里。形势稍为稳定时就上课、学习。艺术学院院长林风眠自己许多珍贵的油画手稿都没有能够带上,却带上了沉重的钢琴一起搬迁。1937 年 11 月上海沦陷,上海“国立”音专在萧友梅的领导下搬到成为“孤岛”的租界苦苦撑持。
1940 年底,那是一个严寒的冬季,上海正是室内结冰的时候。
积劳成疾的萧友梅住在体仁医院里,病逝前两天,躺在病床上的萧友梅向学校教务主任陈洪叮嘱说:“考试用的琴室通天井的门上有一条长缝透风,会吹冷了习琴学生的手,要用硬纸条将门缝堵上。”两天之后(1940 年 12 月 31 日),萧友梅去世。临终前他所牵挂的还是学生练琴的问题。这是这位“音专”校长生前最后的话。
它形象地记录了抗日战争时期音乐家韩悠韩在西安给陕西省第二保育院附属“儿童艺术班”上钢琴课的情形。
陕西省第二保育院成立于 1940 年,是专为战争年代失去家长的难童而成立的教育机构。1941 年春,陕西省第二保育院创办了附属的“儿童艺术班”。
艺术班是从全院四百多名难童中挑选出具有艺术潜力的三十多名孩子组成的,其中年龄最大的有十七八岁,最小的只有五六岁。后来,“儿童艺术班”的学生逐步增加,最多时有 65 名。
班主任是韩国音乐家韩悠韩。在这个班里教过钢琴的老师还有王海天和刘国瑞等。
培养的学生则有张孔凡、袁世正(后来成为指挥家)、高经华和梁庆林(后来成为小提琴家)等。
在战争最为困难的年代,还有人在为儿童钢琴教育尽心尽力。
一张纸板,是指当时重庆“国立”音乐院为学生画在纸板上的键盘。1940 年在重庆青木关成立了“国立”音乐院,当时条件艰难,乐器不全,钢琴不够学生使用。
院方曾用纸板画出钢琴键盘,让学生在上面练习指法—纸上弹琴。教育部长兼音乐院院长陈立夫为此取名为“双手万能钢琴键盘”。学生们只能在纸板键盘上练习“无声音乐”。
全世界还能够找到第二个这样学习钢琴的“音乐院”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