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巴赫与亨德尔音乐创作风格异同
巴赫与亨德尔同年出生于德国,两人的创作都体现了巴洛克时期音乐的最高成就。但在创作体裁、手法、风格等方面却有着许多不同之处。
巴赫和亨德尔是巴洛克全盛时期的两位杰出的代表人物。他们并不像上两个世纪的音乐家那样重于音乐形式上的创造,而是在已有的音乐形式上,加以补充,将其完善,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他们除了继承以往的传统,还大量汲取同时代各国的音乐成就,这便使他们的创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对后来的欧洲音乐起到了深远的影响。可见,将西方音乐史,从公元1700年至1750年这个时期,称之为巴赫与亨德尔的时代是毫不为过的。
巴赫和亨德尔同生于1685年,出生地也同是德国。两人在晚年还同样遭受了双目失明的不幸。尽管如此,但他们的出身、经历却迥然不同。
巴赫出身于一个音乐世家,他的一生比较平稳,始终没有离开德国本土,终身埋头于职务、演奏、创作和教育,生前只是莱比锡城中一位小有名气的作曲家与管风琴师。他的作品在当时的意大利、法国、英国,甚至维也纳,是不为人所知的。甚至在他去世后不久就被人们所遗忘,几乎销声匿迹。直到1829年,门德尔松在柏林声乐学校指挥演出了他的《马太受难乐》,巴赫的音乐才开始为人所赏识。和巴赫相比,亨德尔的一生却屡经波折、阅历丰富。
可见,巴赫与亨德尔两人在生前所表现出来的生活形态及艺术活动范围有着许多不同之处,正是这些不相同,使他们在音乐创作上呈现出各自的风格特点。
巴赫一生写了大量管风琴曲、康塔塔、受难乐等作品,在吸收欧洲其他国家音乐风格的同时,倾心研究和发展德国音乐的传统。创作上注重于复调音乐的手法,作品甚远、悲壮、广阔、内在,充满了十八世纪上半叶德国现实生活的气息。
声乐音乐亨德尔创作了大量的声乐作品,他最喜欢的体裁是歌剧和舞台音乐,他的艺术奠基于歌剧。在《国际音乐百科全书》中的一篇讨论亨德尔的文章劈头一句话就说:“亨德尔的艺术奠基于歌剧,世人仅知其为一神曲、大协奏曲、奏鸣曲及风琴曲之大家,此诚不足以深切体认亨氏之艺术。” 如果要论在歌剧上的成就,可以说,亨德尔远远超过了当时的歌剧作家。
亨德尔的歌剧展现出意大利风格,大多取材于历史传说和神话,既有英雄事迹,又贯穿爱情的情节。为了适应英国听众,他经常选用已经上演成功了的戏剧脚本进行改编。
在音乐创作方面,他按照意大利的办法进行处理。如:靠宣叙调朗诵发展剧情;由咏叹调表现角色内心刻画;大的场景(如打仗、庆典、礼仪)由乐队演奏等。
由咏叹调表现角色内心刻画:在人物个性的描写上,亨德尔是以一连串的咏叹调来表现的。如神剧《亚西斯提》(Alceste)中女英雄亚西斯提的性格,是由他所唱的所有咏叹调中反映出来的。每一首咏叹调都表现出亚西斯提性格中各种不同的特质。
在亨德尔的咏叹调中,我们可以看到它不同的调都具有着不同的个性观念。如F大调往往含有田园的气质,这种观念直接影响到贝多芬的《第六交响曲“田园”》和《春之奏鸣曲》都是F大调。升F大调常代表“超越”与“空幻”的意思。凡带有5个升号以上的调,在亨德尔看来似乎都与天国理念有所关联。f小调与升f小调是两个带有悲剧色彩的调,但两者之间依然有着界限。f小调亨德尔的运用中,通常表现出深沉的悲哀与忧郁。升f小调则体现出一股悲剧的力量,它没有f小调那么伤感、悲愁。如在一个抗拒残酷命运的英雄人物身上,升f小调便相当有用场。在亨德尔的歌剧中,他往往根据“调”的不同性质,与希望表现的情节相互配合,来表现特殊的情绪与气氛。
大的场景(如打仗、庆典、礼仪)由乐队演奏:在歌剧与神曲中,亨德尔常常以乐队伴奏来担任情景描绘的任务,而情感与词句的韵律,则以人声来表示。如神剧《所罗门》(Solomon)。神曲的前半部,管弦乐一直在担任着叙述事情发生的地点与场合。在《无急难、无灾障》里,夜莺的歌声是用长笛来表现。在《宝鼎沉香袅袅升》中,是一个气宇宏伟,装饰辉煌的皇宫宝殿,就算是不能从伴奏之中得到这种印象,也可以在合唱的回音声处理上感觉得到。《别动手》是母亲在挽救孩子时唱的一首咏叹调,在这曲子之前有一段慌乱急促的宣叙调,诉说出母亲在听到国王决定将孩子分为两半时的惊慌。
巴洛克时期出现的大型声乐曲体裁主要是三种:清唱剧、康塔塔和受难曲。可见,亨德尔主要在清唱剧上有所创作,而巴赫,虽然三种体裁都写过,但还属对康塔塔和受难曲的创作贡献大。从声乐作品的创作体裁上看,亨德尔的作品主要是建立在戏剧音乐与合唱音乐方面。巴赫则不然,他是个虔诚的基督教徒,他的作品基本上奠基于宗教音乐方面。巴赫早期的康塔他似乎更注重音乐的“戏剧性”表达,所以常以咏叹调作为主要表现手段。他后期创作的康塔塔则将音乐的重点转向众赞歌,人们在此听到的不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或戏剧意味的表述,而是构建于歌唱基础之上的宗教精神的弘扬。在巴赫写的康塔塔中,主要是宗教康塔塔,大约有二百多部。
巴赫认为音乐是“赞扬上帝的和谐声音,是人类生活的中心内容。” 作为“最后一位伟大的宗教艺术家”,他成为一种信仰的代言人。据说,当时在德国的一个城镇里,有一个聪明的流浪汉,他从不卖艺乞讨,而是在每次上演巴赫作品的音乐会时,他就到音乐厅的门口等候音乐会散场,届时他恳求的目光每每都会给他带来可观的收入。因为刚刚接受了“圣音”洗礼的听众仿佛都找回了“人之初,性本善”的一面。
在人物表现方面,巴赫远不如亨德尔那样多,表现情感的幅度也不似亨德尔那样广阔。巴赫偏爱于用音乐的符号描绘乐思。比如用低声部下行表现“亚当的堕落”,或者将一个主题演奏十次表现《圣经》的“十诫”等等。有时在表现某种特有的情绪或情境时,他回忆某种特殊的音形或手法来表现。如巴赫时常以缓缓下行的半音阶,来象征一种沉痛与哀伤的心情。在他的《b小调弥撒曲》中的《信经》里,运用了恰空舞的形式,e小调,低音由E音半音阶下行至B音,如此反复了12次。
在乐队的运用方面,亨德尔运用乐队来描绘它戏剧的情景,来解释他的戏剧。它给人的是直接而鲜明的印象。然而巴赫在乐队中所表现的不是描述而是暗示,它们暗示出巴赫所要述说的不同情感类型。
巴赫与亨德尔两人都是以“人性”作为音乐表现的中心,然而途径却不相同。巴赫通常是表现出他自己的情感世界,而亨德尔则是将自己投入他自己所塑造的人物心灵之中。换句话说,就是将自己融合于他假想的角色之内。
器乐音乐就器乐作品而言,巴赫的作品是亨德尔所远不能及的。巴赫在器乐曲中所表现的结构力、对为技术及其深沉宏伟的理念是令人惊叹的。巴赫音乐中除那些直接为宗教仪式而创造的管风琴曲、弥撒曲、受难曲、经文歌外,器乐曲往往通过节奏的对比与变化,来表现复杂的均衡关系。通过这种均衡关系而作复调处理,对位、变化,达到一种极丰富的循环。他的音乐,简单的也就是最复杂的,是最基本的点、线、面的复杂变化,接近于数学与逻辑。所以研究巴赫的权威,著名管风琴家施魏策尔认为,“巴赫的音乐是一种像宇宙本身一样不可思议的本体现象。”
巴赫的器乐包括管风琴音乐、钢琴音乐和用于各种乐器的奏鸣曲和协奏曲。
管风琴音乐:在巴赫活着的时代,巴赫的知名度主要来自人们对他作为一名管风琴演奏大师的认同,这就说明了巴赫的管风琴演奏技艺在当时的确已征服了音乐圈内与圈外的众人。
巴赫的管风琴音乐可以划分为两大类:(1)“引用”了先已存在的众赞歌曲调的管风琴曲,约160多首。然而,巴赫并不满足于在管风琴上对众赞歌做简单的“改编”,他更乐意抓住众赞歌原作中的某些艺术特征做创造性的发挥,展示他对宗教性和艺术性的独特理解。(2)与赋格曲密切联系的管风琴曲。他的这些管风琴赋格曲通常用一个主调织体的音乐部分作为“前奏曲”,它能很好地“引导”出后面作为“主体”的赋格曲音乐。
钢琴音乐:巴赫的古钢琴音乐是晚期巴洛克器乐的另一道“风景”。如果说巴赫的管风琴曲给人一种深厚、高原的感觉,是对“神性”个人化阐释的话,那么他丰富的古钢琴曲则让人体悟到世俗天地的平和与多彩。巴赫的音乐通常给人庄重、深沉的印象,但他众多的古钢琴曲表明这位艺术大师也有轻松和“娱乐”的一面。
讲到键盘音乐,我们会想到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毫不夸张地讲,他的《平均律钢琴曲集》可以看作巴洛克晚期键盘乐领域主调与复调写作的“百科全书”。
奏鸣曲:巴赫的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和意大利奏鸣曲迥然不同。它不像意大利奏鸣曲那样,小提琴作独奏,用数字低音作伴奏。在巴赫的奏鸣曲中,小提琴不是主要的声部,它与钢琴配合默契。钢琴的声部并非一种标识数字的低音,而全由作曲家一手创作。巴赫在他的小提琴独奏奏鸣曲中,竭力使一个独奏乐器发挥出一切效果,甚至在一个乐器上作多声部。此后无人能与之相比。
协奏曲:巴赫的协奏曲形式多样。他写过两首小提琴与乐队协奏曲,一首两把提琴与乐队的协奏曲,他还是音乐史上首先为羽管键琴创作和改编协奏曲的少数作曲家之一。
他的协奏曲代表作是六首《勃兰登堡协奏曲》。在这套作品中,巴赫除了采用意大利作曲家的协奏曲的原则手法外,还增加了自己的特点,如加强独奏曲与全奏主题的统一,用增长华彩段来扩充乐曲的形式及采用装饰性来展开赋格段,如《勃兰登堡协奏曲》第五首。
此外,巴赫的《音乐的奉献》和《赋格的艺术》都是复调艺术的伟大精品。在《赋格的艺术》中,采用了复杂的对位手法。这两部作品是巴赫晚期创作的,这便展现了巴赫晚年的创作追求和风格特征。
可见,在器乐音乐方面,巴赫的贡献要比亨德尔多许多,毕竟器乐音乐不是亨德尔的主要创作领域,但他仍谱写了许多器乐作品。如键盘乐方面,有为羽管键琴或管风琴创作的三套协奏曲、两套羽管键琴组曲、约二十部独奏奏鸣曲及一些三重奏鸣曲等,都反映出意大利及柯莱里风格。管弦乐方面,较为突出的是《水上音乐》及《焰火》。
比较巴赫与亨德尔创作上的异同,我们很容易发现,在创作体裁上,亨德尔的成就是建立在戏剧音乐与合唱音乐方面,而巴赫则是奠基于宗教音乐于器乐上。在器乐的作品而言,无疑的,巴赫的作品是亨德尔所远不能及的。歌剧和清唱剧是亨德尔创作的核心,而在巴赫的创作生涯里,从没有触及歌剧这一体裁。在创作手法上,亨德尔更多体现了主调的特点,他舍弃了一切有损于作品的明朗或整体和谐的东西,而选用了那些他所要说的东西,强调音乐打动人心的效果。巴赫的作品反映了德国新教的社会氛围,而亨德尔的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英国社会的朝气和探索精神。
虽然,巴赫与亨德尔两人在创作体裁、手法、风格等方面有着许多不同之处,但他们两人的创作都体现了巴洛克音乐的最高成就。他们对后世的影响,可以说是“承前启后”的。“其人虽已殁,千载有余情”他们将永远活在人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