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圣贝多芬在教车尔尼钢琴的时候,特别写信嘱咐他:“千万不要忘记了伊曼努埃尔·巴赫所说的方法。”他所说的这个人有着很长的名字,卡尔·菲利普·伊曼努埃尔·巴赫。现在的人们为了方便,取他名字的首字母缩写,称之为CPE巴赫,在贝多芬的那个年代,他是一位高山仰止的音乐大师,但对今人而言,他只是伟大的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次子。
如同其他很多优秀的音乐家一样,CPE巴赫如今只存活在学者的研究视野里。尽管不断有他的作品的录音问世,但演奏者很少练习他的作品,音乐会上也鲜有演出。绝大多数音乐爱好者对他仍然非常陌生。
根据考证,CPE巴赫出生于1714年的3月8日,距今正好三百年。这个纪念日十分适合我们来了解他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CPE巴赫是老巴赫和第一任妻子玛利亚·芭芭拉所生,生母过世时,他只有六岁。特别会照顾家人的老巴赫找到了一位音乐史上出了名的贤妻安娜·玛德莱娜来照顾孩子们,并且为了让他们得到优良的教育,费劲心思赢得了莱比锡圣托马斯教堂乐正的职位。他很清楚,只有让孩子们接受正规的大学教育,才能让他们在社会上出人头地。当然,CPE巴赫也得到教父格奥尔格·菲利普·泰勒曼的关照(他名字中的菲利普正是来自教父的名字)。按照泰勒曼的成功经历,CPE巴赫也选择法律作为自己的大学专业。但他对音乐的热爱仍然难以抑制,一拿到文凭就迫不及待地转向从事音乐。
高等教育加上良好的音乐素养,很快为他赢来一份不错的工作,在普鲁士王储的乐队里担任乐手。这位王储正是后来的腓特烈大帝,一位深具影响力的君主,同时也是著名的音乐爱好者、长笛演奏家。不过,CPE巴赫在柏林的工作并不总是顶着为帝王伴奏的光环。实际上他在宫廷乐队中的地位并不高。特别令他介意的是柏林人并不看重他的作曲才能,仅仅把他视为乐队的键盘乐器演奏员。
他在柏林时期写作了很多键盘类音乐作品,特别是为朋友写下的音乐“肖像”,可谓传神。而他的理论著作《论键盘乐器演奏的艺术》几乎成为当时习琴者的圣经。这本论著第一次主张演奏员大胆使用拇指。可以说奠定了现代钢琴演奏的基础。而论著中还鼓励演奏者在演奏对位声部的时候更多地考虑和声效果。这就表明他的音乐思维已经从自己父亲的传统技法上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然而,柏林的工作薪水微薄,同行相轻甚至互相排挤,他很是难过。史料显示,他陆续向其他地方求职却屡屡遭拒,结果用了二十年的时间才等到大显身手的机会。1767年,他的教父,大作曲家泰勒曼逝世,汉堡乐正的职位空缺出来。经过一番努力,他得到了这个德国最富裕城市的重要职位,负责起当地五大教堂、两大学校和全城大大小小的音乐演出。统计数据显示,他去世时,当时全年的音乐活动总数在200场左右。
CPE巴赫在汉堡一待就是20年,他一开始就采取了和教父不同的策略——不以惊人的创作速度赢得声誉,而是海纳百川似地引进其他音乐家的作品。他也逐渐积累起自己的宗教音乐作品,在汉堡,他创作了最重要的几部清唱剧,《以色列人在旷野》和《耶稣的复活与升天》成为传世经典。
CPE巴赫继续了自己在柏林时就有的良好习惯,广交各路英豪。包括戈特霍尔德·莱辛在内的诸多狂飙突进运动代表人物都是他的座上宾。与这些人的交流也促成了他的音乐风格。如今的学者称之为“感性风格”。区别于早些时候的音乐作品,CPE巴赫在一支乐曲或者一个短暂的乐章内表现复杂而多变的情感。这种做法为后来的古典主义甚至是浪漫主义音乐奠定了基础。
莫扎特曾造访汉堡聆听CPE巴赫的演奏,也在前辈面前展示自己的技艺。事后他回忆起这段经历时,他说:“他是父亲,我们是孩子。我们学会的一切都来自于他。”这句著名的评语在今天亦提醒我们珍惜这位低调音乐家的宝贵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