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资料库 >> 好文分享

艰难技巧之外:拉锡克谈拉赫玛尼诺夫第二号钢琴协奏曲

作者来源: 文/连士尧 发布时间:2015-07-10

 

 

 

 

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号与第三号钢琴协奏曲,即使被公认为史上最难的钢琴作品之一,却依然是音乐舞台上时常搬演的经典之作,不管对演出者而言,或是爱乐大众而言,都是处于热门曲目榜单上的「长青树」,每年在世界各大音乐厅,都有欣赏到这两首曲目的机会。
 
钢琴家德杰.拉锡克出生于克罗埃西亚的札格拉布(Zagreb),成长于萨尔兹堡,曾就读国立莫扎特音乐暨表演艺术大学。近年来迅速在国际乐坛崛起,英国留声机杂志盛赞他是「不凡、才华横溢的钢琴家,以琴声打动了群众」。除了个人独奏会,拉锡克也频繁受邀以独奏家的身份与乐团合作演出,巡演足迹遍布世界各地。除了发行个人演奏专辑外,在彼得连科指挥下与伦敦爱乐管弦乐团共同演出的拉赫玛尼诺夫第二号钢琴协奏曲音乐会实况录音,则荣获2009年德国古典回声唱片大奖的肯定。
 
记者(以下简称M):很感谢您在来台的行程中抽空与我们谈拉赫玛尼诺夫第二号钢琴协奏曲这首伟大作品。想先请教的是您与此曲的个人经验,您第一次听到此首作品是什么时候?
拉锡克(以下简称拉):大概是我十岁的时候,我的老师给了我好几张黑胶唱片,内容是拉赫玛尼诺夫自己演奏自己的所有钢琴协奏曲录音──没错,就是与费城管弦乐团(Philadelphia Orchestra)与尤金.奥曼第(Eugene Ormandy)一起合作的那套录音。那时候这套着名的录音还没有被出版成CD,仅在拉赫玛尼诺夫家族里流传,所以能听到这份记录是相当珍贵的。现场演出的话则是要到我到音乐院念书时,那时才比较有机会听到音乐会。第一次听到这首作品时,让我有种「矛盾」(paradox)的感觉。
一方面,这首协奏曲在力量与情绪上非常剧烈,充满着宏大的美感,但另一方面,由于我听到的是拉赫玛尼诺夫自己演奏的「作曲家版本」,他其实是用极为优雅、简单、明亮的方式来诠释。这些年来,我很常会再把他这份录音拿出来聆听,仍然还是会惊艳于拉赫玛尼诺夫是以如此不浮夸的态度在诠释此首作品,此点也深深影响我之后的诠释。
M:请问您首次演出此首曲子是什么时候?实际演奏后对此首曲子有没有什么不同的认识与想法?
拉:我大约是在二十一岁时,才在捷克的一个音乐节上演出此曲,相对很多钢琴家而言算是比较晚。
就像我刚刚说的,我在唱片中听到的拉赫玛尼诺夫诠释是相当简洁的,因此我也尝试要呈现出这样的风格──这可是相当不容易的一件事,尤其在此首作品而言!我常拿演戏来做比喻:最难的演技不是在于把情绪溢于言表的角色,反而是没有太多表情动作,却能够充分把角色塑造出来,才是真正的好演员。在音乐演奏上也是一样的道理,这当然适用于所有音乐作品,但特别在此首作品上,要如何维持演奏的「纯净」(purity)是非常艰难的一件事,需要长年演出经验的累积才有办法达成,这就是我一开始弹此首作品的想法。
M:就像您说的,拉赫玛尼诺夫自己拥有录音传世,这也为此首协奏曲设下了非常高的标准,钢琴家要如何在这样的高标下展现出自己的诠释?
拉:我想最重要的一点是「不要作比较」(not to compete),当然,拉赫玛尼诺夫展现了非常高水准的演奏,但钢琴家不应该要想着如何去演奏出像他一般的演奏,我们可以将其作为参考,但最重要的是必须要注重演奏者自己对于乐谱的想法,而非是作曲家的诠释。由于我自己本身也从事作曲,这点也有助于我理解这样的关系,演奏者可以用各种方式来展现他对于这些乐谱的想法,在第二号钢琴协奏曲上也是一样,我想若是拉赫玛尼诺夫有机会录制第二份协奏曲录音,应该也会展现出不同的演奏吧!
M:从您的角度来看,此首作品在钢琴演奏史上的重要性为何?
拉:这首作品大概是我们所说的「浪漫乐派」中最终时期的钢琴协奏曲,它完成于1901年,二十世纪初正是不同种类音乐开始蓬勃发展的时候,当时有第二维也纳学派、法国印象乐派兴起,连俄国也开始渐渐出现了新世代的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在当时仍保有的浪漫时代精神,可以说是相当珍贵的。
但我觉得有一个观点是我们能考虑的,是拉赫玛尼诺夫在世时,比起「作曲家」的身分,他更重视的是「演奏家」,所以他在写下这些作品时,最重要的是他想要自己演出这些作品,在美国及其他地方巡演时,展现出他对于钢琴演奏技巧上的突破与创新。
另外,第二号钢琴协奏曲,是拉赫玛尼诺夫在饱受忧郁症之苦的四年后,再度提笔创作的第一个作品,对他而言可以说是生涯中最重要的创作。在此首作品中,可以听到拉赫玛尼诺夫在和弦与旋律上,展现出无比的丰富性及深沈的情感,对音乐爱好者而言,很容易理解其中的美,对专业音乐家而言,也可以从和声、结构的角度来欣赏其精采,这也是它为何能如此受到欢迎的原因。
M:此首作品在技巧上不用多说,是被公认为史上最难的钢琴协奏曲之一。但除了技巧之外的部份呢?您认为对钢琴家而言困难之处在哪?
拉:这问题很好,我想最重要的是在于要如何去剖析它的形式,譬如在第一乐章,开头的C小调的第一主题是比较进行曲式的风格,接着乐团是用琶音来解构这段旋律,然后钢琴部分进入了降E大调的第二主题,之后便是一连串的渐快,进入到乐曲的最高潮。这里也是我认为拉赫玛尼诺夫演奏高超之处,因为在面对这么复杂庞大的结构时,他依然保持着演奏上的纯粹与简洁,不会过分展现他的演奏能力。
另一个我觉得很重要的是,在此首作品中有很多乐段都是偏近室内乐的特色,特别是第二乐章中,钢琴并非旋律主线,反而是要为各项管乐器轮流展现的主旋律协奏。
最后,钢琴在很多场景也不是一支独秀,譬如在第三乐章的赋格乐段中,可以视为他是一段交响乐的乐段,只是外加上钢琴在其中。因此,钢琴家在这个作品中不能只注意独奏钢琴的部份,等着乐团来与他「协奏」,反而更要将整首乐曲视为一体,如此才能真正抓到此首
曲子的精髓。
M:能否更进一步与我们说明您对于此首作品结构上的完整看法?
拉:我希望能与大家特别分享的事情,是从此首乐曲的调性变化,来与前人的作品作比较。这首曲子是C小调,在音乐史上另一首也以C小调写成的着名钢琴协奏曲是贝多芬第三号;而通常协奏曲第一乐章以小调写成时,第二乐章就会采用大调,在这首作品是用降E大调,贝多芬第三号则是E大调;在第三乐章两首作品都是以C小调起头,C大调作结。如此的相似度让我觉得,拉赫玛尼诺夫在第二号钢琴协奏曲中,可能隐藏着他希望能在音乐上与贝多芬有所传承的想法。
另外,由于在第三乐章中使用了赋格等复音音乐(Polyphony,指同时拥有两条以上的独立旋律线进行)形式写作,所以第一乐章必须采用主音音乐(Homophony,指仅有一条主要旋律线进行),这是整部乐曲上的呼应与平衡。所以整体而言,第一乐章主要是以受到俄国民谣所启发的旋律线作为主轴,外加独奏者自身与乐团的伴奏部分为辅,第二乐章则在形式与演奏上比较自由,到第三乐章则是非常交响式的写法,很紧凑地呈现复音音乐。我们必须要了解这些细节,才可以知道要如何展现之间的变化,像是第一跟第二乐章之间要停留多长,而第二和第三乐章之间要停留多短等等。
M:我想特别请教第一乐章的开头乐段,拉赫玛尼诺夫纯粹让钢琴独奏,以和弦的方式开启整首乐曲,独奏者要如何让这些音响在第一时间就抓住听众的耳朵?
拉:我们可以来看一下谱上的写法,这段都是由一个低音单音,以及中音的和弦轮流交替所组成,在低音的部份完全是F音(fa),所以我们可以把他视为是一种类似「顽固低音」(basso ostinato)的存在,这样的作曲传统能回溯至巴赫时代,只要在顽固低音的基础上,做出和声变化,那自然就会产生极大的戏剧效果,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此开头乐段中,每一个和弦都只有改变一个半音,却能表现出很大的效果。因此独奏者其实不用太过强调这部份的变化,过度诠释反而会让此作曲设计崩解,展现不出拉赫玛尼诺夫的原始想法。
M:在第一乐章中──或是可以说在乐曲里,乐团所呈现的是比较低沈、阴暗的旋律,您认为钢琴跟乐团之间的关系如何?
拉:可以先让我们再回到调性的讨论上,对作曲家而言,作曲的首先重点是要决定调性,今天拉赫玛尼诺夫以C小调写作此曲,代表他其实是在中提琴和大提琴最低音的基础上来创作此曲,因此弦乐部分自然展现的就是较为低沈、阴暗的感觉。而像刚刚提到的第一乐章开头,钢琴独奏其实是以F小调起头,到乐团部分后才回到C小调,所以更展现了乐团部分的低沈。
但这部份仅限于弦乐,此首作品中的管乐部分其实较为自由,而且多半是以独奏方式呈现,并不适用管乐小合奏的方式,此点在第二乐章中非常明显。而钢琴独奏的部份,则大概是在各处游走,并没有特别应和或是相对于哪些部分,这也是演奏此曲的困难点之一。因为必须要将钢琴视为一个「乐团」,
他并不只是一项独立的乐器,在不同乐段、与不同声部应和时,必须要展现出不一样的音色,这点其实在所有钢琴曲都适用,但可以在此首作品上特别注意。
M:虽然拥有非常高超的演奏技巧,拉赫玛尼诺夫却没有在第一乐章放入能够展现个人技巧的装饰奏(Cadenza),一直到第二乐章才出现,您是如何看待此部份?
拉:其实我觉得此首作品整体而言都带有一种「等待」的感觉,拉赫玛尼诺夫相当克制自己,不让乐曲过分呈现,从头到尾是较为循序地往高潮前进。因此,或许这就是他不想在第一乐章就如此「炫技」的原因,我们知道他一定能写出非常眩目的装饰奏片段,但他选择不写,代表了他其实并不想让大家这么快进入一波音乐上的高潮点,就连第二乐章的装饰奏,也是点到为止,相对而言短很多,比较是在酝酿最后进入第三乐章的宏伟格局,展现出前面两乐章并未出现的大型壮丽。
M:除了掌握结构上复杂度外,您认为第三乐章对独奏家的挑战在哪?
拉:我觉得最难的部份,莫过是独奏家要从第二乐章如此唯美、梦幻的氛围中,突然要转变成第三乐章的激情,这种几乎是从零到一百的程度转变,必须要在两乐章的短暂接续后呈现,这点转换非常困难。
M:综观整首作品,您个人最喜欢或最为欣赏的乐段是哪里?
拉:我觉得这问题相当困难,因为整首作品都相当精采!(笑)但我觉得最有趣的、最有新意的部分应该是在第二乐章里,有一段拉赫玛尼诺夫让竖笛跟小提琴拨奏演奏同样的旋律,搭配钢琴的主旋律,这样的安排非常少见,是我个人认为很值得再三玩味的部份。
 
 
 
 
 
 
 
 
版权声明:来源于古典音乐家网的作品(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未经古典音乐家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 、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过古典音乐家网书面授权的本网内容,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古典音乐家网”。违反上述声明的,古典音乐家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文章

  • ·【好文分享】经典旋律,历久弥新,小提琴之声..
  • ·【好文分享】声线中藏匿力量,男中音,悄无声..
  • ·【好文分享】百听不腻的曲调,不只入耳,更入心
  • ·【好文分享】听那琴声,是艺术家的情感在倾诉
  • ·【好文分享】琴键上跳跃的音符,是音乐家内心..
  • ·【好文分享】古韵新声,赏诗词之歌的跨时代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