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台」,尤其是独自登场,是许多人的梦魇。在台上可谓十目所视、十手所指,「被众人注目、聆听」的压力,不但容易造成表现失常,某些职业演出者可能还会以药物、酒精等有害方式发泄或逃避时常登台带来的精神紧张。
但这样的公众压力并非有害无益,日本北海道大学的博士研究生Haruka Shoda与 Mayumi Adachi的三个研究,就揭示了观众对表演者的某些正面影响,并建立了两者之间彼此关连的模式:
研究一:
请13位钢琴家弹奏舒曼《儿时情景》中最著名的〈梦幻曲〉(Träumerei),一组是在观众面前弹,另一组则是在没有观众的情况下独自录音。据153位事后聆听录音的受试者表示,在观众面前表演的录音听起来比较好,某种程度显示出:观众在场,或许会使台上的人表演得更好。
研究二:
两位研究者分析了这些录音在「时长」与「动态」上的表现。根据功能性元素分析(functional 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es),发现〈梦幻曲〉的表现是由三个元素组成,它们分别是:全曲品质、每个乐段与其它尚未演奏的乐段及末乐段的对比、对表情变化的控制。
研究三:
发展出能够解释「钢琴家表现所引发的听众反应」的模型,最终模型指出,跨乐段变化的时长与动态,决定了听者对该演奏品质的评价,以及他们受到音乐感动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