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资料库 >> 好文分享

圣诞节特辑:一生必听宗教音乐(三)

作者来源: 发布时间:2013-12-24

 

 

 

 

 
贝多芬《庄严弥撒》
Beethoven: Missa Solemnis
 
获得友情的缘分有很多类型,有一种是师生之间因投缘而成为忘年之交,贝多芬与鲁道夫大公(The Archduke Rudolf von Habsburg-Lothringen,1788-1831)之间的关系就属于这一类型。鲁道夫大公从十五岁起就跟贝多芬学钢琴,非常尊崇贝多芬的才气,由于他是奥匈帝国王子,有足够能力资助贝多芬,因此他也是贝多芬的长期赞助人,对贝多芬来说,鲁道夫大公不仅是他的优秀学生,更是他的知音,贝多芬一共题献了十四部作品给鲁道夫大公,包括第五号钢琴协奏曲《皇帝》、第二十六号钢琴奏鸣曲《告别》、第二十九号钢琴奏鸣曲《汉马克拉维》、钢琴三重奏《大公》等,由此可看出贝多芬多么器重这位学生。
1 8 1 9 年, 鲁道夫大公被任命为奥洛莫兹大主教(Archbishop of Olomouc),这件人事任命案早在1818年中早已传开,贝多芬想要位好朋友的高升做些什么,他写信给鲁道夫大公提到:「当我所写作之《庄严弥撒》(Missa Solemnis)在殿下就职典礼时演奏,将是我一生中最美好的时日。尽管我能力薄弱,然而上帝将给我启发,或许能够即时呈现庄严的赞美音乐……」
 
为了写作这首《庄严弥撒》,贝多芬一头埋进鲁道夫大公的图书室,研究格雷果圣歌与巴洛克时期宗教音乐,然后才开始积极创作,但由于健康状况不佳,加上他正在争取侄子的监护权,创作过程并不如自己想像的顺利。另一方面,整部作品的规模越写越大,亦超过贝多芬预期,于是这首《庄严弥撒》无法赶在就职典礼前完工,一直拖到1823年才将手稿交给鲁道夫大公。
 
迟交的《庄严弥撒》大致依循一般天主教弥撒曲的结构,由《垂怜经》(Kyrie)、《荣耀经》(Gloria)、《信经》(Credo)、《圣哉经》(Sanctus)、《羔羊经》(Agnus Dei)五个部份所组成,五个部份分别在不同年份完成,如此费时,可以看出是贝多芬心血结晶,他自己也曾夸耀此曲是他最伟大、最完美的创作。1824年3月,《庄严弥撒》中的《垂怜经》、《信经》、《羔羊经》在维也纳首演,全曲则迟至同年4月才在俄国圣彼得堡首演。
除了乐团与合唱团,《庄严弥撒》还需要女高音、女中音、男高音、男低音各一。乐曲开始《垂怜经》的「基督请垂怜」主题由独唱者依序出现,然后在合唱团加入后,这四位独唱者展开一段默契十足的轮唱,而后的音乐结构大致类似。接下来的《荣耀经》与《信经》都各由快慢不等的四个部分构成,《荣耀经》庄严隆重,《信经》则强劲有力。
 
《圣哉经》乃全曲最优美的一段,在小提琴主奏的清澄旋律下,女低音缓缓唱出「奉主名而来的当受赞美」,那种天籁般的乐音,包管让人听了会感动得痛哭流涕。最后的《羔羊经》由慢而快,在不安的气氛之下祈求平安。
实际上,贝多芬并不像巴赫或亨德尔那样有着坚定宗教信仰,但《庄严弥撒》却呈现着强烈精神力量,竟然也充实了乐曲内在的宗教性,这是颇值得玩味的。
 
 
勃拉姆斯《德意志安魂曲》
Brahms: Ein Deutsches Requiem
 
勃拉姆斯这首《德意志安魂曲》(Ein Deutsches Requiem)与一般安魂曲不大一样。就外在形式而言,传统的安魂曲以拉丁文唱演,歌词的内容其实是一种祷告词,祷告「求你赐给他们永远的安息」、「求你解救已亡信众的灵魂」等内容,无非是要为死者祈求解脱,因为旧教徒很在意人死后的被审判。反观勃拉姆斯之作,都是他自己从德文圣经(或圣经外典)选取自认为妥当的经节为其歌词,每一句话都有圣经的出处,所以整首曲子是实际上是圣经文选集。
 
由内容来看,勃拉姆斯所选的「哀恸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主啊!求你叫我晓得我身之终,我的寿数几何,叫我知道我的生命不长。」、「我们在这里本没有长存的城,乃是寻求那将来的城。」等词句,都具备抚慰与教育生者的意义,对死的着墨不多,拉丁文安魂曲常隐含着黑暗的威胁感,但勃拉姆斯安魂曲则充满赞美和教诲的良言隽语。严格说来,不论形式或内容,《德意志安魂曲》根本就不算是真正的安魂曲,而是一种全新的宗教音乐形式,勃拉姆斯原先想将此曲取名为《人类的安魂曲》(Requiem ofMankind),最后则决定称为《德意志安魂曲》,用以区别传统的拉丁文安魂曲。
 
探讨《德意志安魂曲》歌词引用的经文,可以发现勃拉姆斯用相当活的手法,在新、旧约经文里来回交叉跳跃援引,还能拼凑成很有意义的段落,显示他的确对圣经相当熟悉。不过,私底下勃拉姆斯并非虔诚信徒,他似乎不喜欢参加教堂崇拜或是任何其他教会活动,写作宗教性质的《德意志安魂曲》,与其说是因为热衷信仰,倒不如说是热爱圣经吧!创作《德意志安魂曲》的动机,最早起源自好友舒曼的死,但后来母亲过世,勃拉姆斯未能见到母亲最后一面,则是更重要的创作契机,他以舒曼去世时的一段安魂曲草稿,重新发展加上五个乐章,集成了一部完整作品,之后勃拉姆斯又加写一个含有女高音独唱的第五乐章,全本《德意志安魂曲》才大功告成。1869年2月,《德意志安魂曲》在莱比锡正式演出大受欢迎,乐评家汉斯利克(Eduard Hanslick)就盛赞此曲乃巴赫《b小调弥撒》与贝多芬《庄严弥撒》以后最好的宗教音乐。
 
《德意志安魂曲》既有失落的情感,也有壮丽的音响,更富于勃拉姆斯特有的含蓄美,及神秘庄严的气氛。第一乐章一开始是忧郁灰暗的弦乐前奏,十四小节后合唱轻轻唱出,虽然有点悲哀的感觉,但大抵是平静和缓的。第二乐章巧妙运用定音鼓连续敲击,彷佛沈重的脚步声,装了弱音器的弦乐器配上单调音色,更显得凄凉,中段虽曾变化为喜悦的表情,随之又重回深沈。第三乐章先由男中音独唱倾诉,合唱小声附和,乐团偶有强奏,然不至于影响男中音与合唱的告白,最后是一段小赋格曲,可以听到巴赫的味道。由长笛轻巧起头的第四乐章是全曲最短的一段,也是最温暖甜美的乐章。第五乐章始终由女高音轻柔的歌唱着,因为这是母亲的乐章。相对于前一乐章的淡雅,第六乐章却是全曲最戏剧化的部份,起先是带有神秘气氛的合唱与男中音独唱,之后转为雀跃激动,最后在精彩的赋格中达到高潮,巴赫的影子在此又隐然若现。第七乐章再回到了开头的主题,此处一切都与第一乐章相对,只不过第一乐章安慰生者,这个乐章则安慰死者,但却已经没有悲哀的感觉,反倒有带点轻松的心情结束全曲。(完)

文︱胡耿铭

 

 

 

 

版权声明:来源于古典音乐家网的作品(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未经古典音乐家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 、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过古典音乐家网书面授权的本网内容,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古典音乐家网”。违反上述声明的,古典音乐家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文章

  • ·【好文分享】约翰·威廉姆斯,用音乐为电影注..
  • ·【好文分享】动听的小夜曲,就像是灵巧的精灵..
  • ·【好文分享】经典旋律,历久弥新,小提琴之声..
  • ·【好文分享】声线中藏匿力量,男中音,悄无声..
  • ·【好文分享】百听不腻的曲调,不只入耳,更入心
  • ·【好文分享】听那琴声,是艺术家的情感在倾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