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资料库 >> 好文分享

曾对贝多芬说“不”的人

作者来源: 发布时间:2019-07-26

 


       欣赏一部作品,各人总有各人的看法。贝多芬创作的作品深受乐迷的喜爱,但也有部分名人对他的某些作品或处世方式有不同的看法。


       爱因斯坦对贝多芬的音乐说“不”

       物理学大师爱因斯坦,不仅提出并建立了“相对论”,震惊了世界,他对音乐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观点,他用科学家的头脑去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诠释音乐。1939年,爱因斯坦在《关于音乐家的一封信》中,谈了八点看法:

       一、我喜爱的音乐家有巴赫、莫扎特和一些意大利以及英国的老作曲家。我对贝多芬的音乐兴趣要差一些,但我喜欢舒伯特。

      二、很难说巴赫和莫扎特哪个更能吸引我。我并不在音乐中寻求逻辑。总的来说,我全凭直觉,对音乐理论一无所知。如果我不能凭本能抓住一部作品的内在统一(结构),那我不会喜欢这部作品。

       三、我一向认为亨德尔的音乐很好,甚至达到了完美无缺的程度。但他的音乐还是有一点浅薄。我认为贝多芬的音乐戏剧性过浓,个性过强。

       四、我也很喜欢舒伯特,因为他表达感情的能力很强,并且在旋律创作方面极有才华。但他几部篇幅较大的作品在结构上有一定的缺陷,这使我感到困惑不解。

       五、舒曼篇幅较小的作品对我颇有吸引力,因为它们很有独到之处,感情充沛,但在形式上显得比较平庸,使我不能充分地欣赏。我认为门德尔松很有天分,但似乎缺乏深度,因而他的作品往往流于庸俗。

       六、我认为勃拉姆斯的几首歌曲和几部室内乐作品很有价值,其音乐结构也同样有价值。但他的大部分作品,在我看来好象都缺乏一种内在的说服力。我不明白这种音乐有什么必要。

       七、我赞赏瓦格纳的创作能力,但我认为他的音乐作品在结构方面有欠缺,这是颓废的标志。另外,我认为他的音乐风格使我不可名状地感到咄咄逼人。因此,他的大多数作品我听起来都感到厌恶。

       八、我认为理查·施特劳斯天资过人,但他缺乏意境美,只对表面效果感兴趣。我并不是说我对所有的现代音乐都不喜欢。我认为德彪西的音乐纤巧多彩,但结构上有缺陷。这种音乐无法激起更大的热情。


 以上是爱因斯坦个人观点,他直言不讳表示“对贝多芬的音乐兴趣要差一些”。

       爱因斯坦从小学习小提琴,懂得和声和曲式的数学结构后,当他体会到演奏莫扎特作品带来的欢乐,还有那琴弦和心弦一起唱歌的愉悦时,他才迸发出更多学拉小提琴的热情,并且一直保持。爱因斯坦一生钟情于巴赫、莫扎特的音乐,特别喜欢通过拉莫扎特的奏鸣曲来学习技巧。 

      爱因斯坦不仅用心去拉小提琴,弹钢琴时经常将主、属及下属和弦连接,和谐而美妙。爱因斯坦经常与他们的科学“伙伴”演奏室内乐,从音乐的旋律中得到科学的联想。他在研究“相对论”的日日夜夜里,每当思路不畅时,他便走到钢琴前,用双手弹奏几个富有逻辑的和弦将它们连接起来,开拓思路和启发想象力。有人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在音乐的旋律中创造出来的,音乐的确对爱因斯坦起着直接或者潜移默化的影响。

托尔斯泰对贝多芬的音乐说“不”

俄罗斯大文豪托尔斯泰,在他的《艺术论》第十四章有这样一段话:“其实,村妇所唱的歌儿是真正的艺术,它传出一种明确而有力的情感。贝多芬的第101号奏鸣曲仅仅是一个不成功的艺术尝试,其中也没有任何明确的情感,因而也不能感染人”。

      现在看看贝多芬的《 A 大调第二十八钢琴奏鸣曲》作品Op 101,这是一首具有贝多芬后期创作风格的奏鸣曲,也是他晚年“五大奏鸣曲”的第一首作品。它极其明显地表达了贝多芬晚期创作的倾向性——自由式、即兴式、心理式、深刻的哲理性、对复调与对位的爱好、浪漫主义的思维。这部作品题献给多罗蒂亚·艾特曼夫人。多罗蒂亚是当时一流的钢琴家,自1803年起成为贝多芬的学生。她的演奏极为出色,贝多芬对她非常欣赏。在1817年2月23日给多罗蒂亚的信上写着:“这是我很早就想奉献给你的乐曲,借以略表我对你的艺术天赋和对你的人格的敬意”。

       第一乐章是奏鸣曲式,不太快的慢板。这是一个充满自由和幻想感的乐章,全曲自然而流畅,感情自很深的幻想中浮起,然而又深深的沉入梦中。贝多芬自己也称这个乐章是“如梦的心境”。第二乐章是进行曲风格的快板,富于跳动的节奏。第三乐章是深情不太满的慢板,特别是序奏,有人认为是“将寂寞得难以忍受的心描绘出来的音乐”。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奏鸣曲,世界上很多著名钢琴家都非常喜爱并录有唱片。如:霍洛维茨、里赫特、施纳贝尔、布伦德尔、科瓦塞维奇、肯普夫、尼古拉耶娃等等。由此可见、贝多芬的101奏鸣曲是一部成熟、成功的作品。

       托尔斯泰是一位艺术家,他酷爱音乐并且有很深的造诣。1878年12月,托尔斯泰应莫斯科音乐学院院长尼古拉·鲁宾斯坦的邀请,来音乐学院做客,学院专门为托尔斯泰组织了一场音乐会,当时柴可夫斯基也在场。柴可夫斯基的弦乐四重奏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一曲,深深地打动了托尔斯泰,令他热泪盈眶。事后他情不自禁地说:“我触摸到了灾难深重的俄罗斯人民的灵魂深处”。众所周知,《如歌的行板》的主题是柴可夫斯基从一位泥瓦匠的口中记录下来的,托尔斯泰的评论几乎成了欣赏这部作品的“公式”了。柴可夫斯基事后认真写道:“在我的一生中,作为作者的自尊心,还从不曾有过如此的满足和感动,因为托尔斯泰坐在我身边,他听我的第一四重奏时落泪了”。可以理解,作曲家创作的作品能够找到名人成为“知音”,这可是非常难得的一件事。

       音乐评论,可谓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管你是对海顿说“不”,还是对莫扎特以及其他音乐家说“不”,都是个人对音乐的一种感受、理解。音乐欣赏、音乐评论没有一种固定的模式,就事论事,坦诚地评论,一定会为音乐史留下珍贵的资料、史料。









 

版权声明:来源于古典音乐家网的作品(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未经古典音乐家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 、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过古典音乐家网书面授权的本网内容,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古典音乐家网”。违反上述声明的,古典音乐家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文章

  • ·【好文分享】声线中藏匿力量,男中音,悄无声..
  • ·【好文分享】百听不腻的曲调,不只入耳,更入心
  • ·【好文分享】听那琴声,是艺术家的情感在倾诉
  • ·【好文分享】琴键上跳跃的音符,是音乐家内心..
  • ·【好文分享】古韵新声,赏诗词之歌的跨时代魅力
  • ·【好文分享】他们是音乐的魔术师,用音符捕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