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料记载,明朝万历十一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献给肇庆天主教堂的一架“哈普希卡”古钢琴,可谓迄今为止第一次见载国内史册的钢琴记录。进入清朝后,因雍正之后的“闭关锁国”政策,钢琴在中国的发展受到限制。19世纪末,虽然租界中已经出现了谋得利、罗办臣、赍瑞罗等琴行销售钢琴和西洋乐谱,但那更多是服务于洋人,与国人关系不大。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闭关国门”的枷锁顷刻土崩瓦解。今日中国最为普及的西洋乐器钢琴,正是从那时起逐渐发展起来的。
具体地说,钢琴在中国的发展,与辛亥革命影响下的“学堂乐歌”密不可分。当时许多师范学校为学堂乐歌的教学而专门设置音乐专业,并纳入钢琴课程。与此同时,社会上也出现了私人钢琴教师,尤其是暂居国内的白俄和犹太音乐家以此作为谋生手段,在几大开放口岸城市中广泛教学。而从海外学成归来的沈心工、曾志忞、李叔同等音乐家也都以各种不同方式展开在国民中的早期音乐教育。
1913年,赵元任根据民间音乐曲调,改编创作了风琴曲《花八板与湘江浪》,并于1914年5月在美国康奈尔大学的风琴演奏会上公演,拉开了中国键盘音乐创作的序幕。1915年,他又创作了钢琴曲《和平进行曲》,于《科学杂志》第一期公开发表,这是迄今可见的第一首由中国人创作的钢琴曲。当时如钢琴小品《偶成》《小朋友进行曲》、李容寿先生的《锯大缸》等,虽然在作曲结构上比较简单,但无疑是中国钢琴艺术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笔。此后,曾经历辛亥革命的重要人物、萧友梅的钢琴作品《新霓裳羽衣舞》,在创作上舍旧取新,在和声色彩以及音调技法也更具专业,但依然保留了中国传统的民族性,影响了后来的贺绿汀、陈田鹤、俞便民等一批中国作曲家。
1929年萧友梅创办上海国立音专后,即高薪聘用了俄罗斯钢琴学派的代表人物查哈罗夫,并培养出中国第一代钢琴家如李献敏、江定仙、丁善德、吴乐懿等,对今天中国钢琴家在国际舞台上创造的辉煌奠定了坚实基础。
其实钢琴在学堂乐歌中虽然只是伴奏乐器。但中国的前辈音乐家并未满足于此,并以此为基础,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音乐人才。相反,当我们在钢琴上流畅地弹奏巴赫、贝多芬、肖邦的作品时,却对乐坛前辈倾心所写的音乐作品置若罔闻,实在让人心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