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俄文:Подмосковные Вечера),又称莫斯科之夜,是最有国际影响力的苏联歌曲之一。歌曲作词者为米哈伊尔·马都索夫斯基(Михаил Матусовский),作曲为瓦西里·索洛维约夫-谢多伊(Василий Соловьёв-Седой),本是为1956年莫斯科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纪录片《在运动大会的日子里》(В Дни Спартакиады)而作。1956年在第6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上夺得了金奖,从此风行全球。特别在中国大陆,至今已至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歌曲。中文歌词的译者为薛范。
作者灵活地运用了调式的变化——第一乐句是自然小调式,第二乐句是自然大调式,第三乐句旋律小调式的影子一闪,第四乐句又回到了自然小调式。作曲家还突破了乐句的方整性:第一乐句是四个小节,第二乐句比第一乐句少一个小节,第三乐句割成了两个分句,一处使用了切分音,对意义上的重音的强调恰到好处,第四乐句的节奏与第一、二乐句相近,但不从强拍起,而变为从弱拍起。四个乐句在章法上竟没有一处是和另一处完全相同的,歌曲旋律的转折令人意想不到却又自然得体,气息宽广,结构精巧,于素雅中显露出生动的意趣,真是令人惊叹不已。难怪苏联音乐界盛赞索洛维约夫一谢多伊的歌曲作品“体裁灵活新颖,手法别致,风格多样化,很少有雷同的感觉。”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问世于1956年,这样一首短小而并不复杂的歌曲,近半个世纪来在世界各地越传越广,这在世界音乐文化史上也是罕见的。马都索夫斯基的诗出色地描绘了俄罗斯大自然的内在的纯朴的美;歌曲中年轻人真诚激动的心声、萌生的爱情和黎明前依依惜别之情都和这大自然的美和谐地交融在一起。而索洛维约夫·谢多伊他那富有魅力的、水晶般剔透的旋律又支持和发展了诗歌形象,仿佛就是从俄罗斯大自然本身诞生出来的。用作曲家本人的话来说,歌曲是“顺着字母从笔尖底下流出来的”。
这首抒情歌曲近半个世纪来所以具有魅力,不仅仅在于它的艺术上的成功。当时的苏联评论界认为:“杜纳耶夫斯基的《祖国进行曲》中的爱国主义主题在索洛维约夫·谢多伊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中借另一种形式、以新的面貌出现。”歌曲的内涵在传唱过程中被大大延伸了——它已不是单纯的爱情歌曲,也不仅仅是歌曲莫斯科近郊夜晚的景色,它已融入了俄罗斯人民对祖国、对亲友、对一切美好事物的爱。
近20年来,《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在中国流传得更广。几乎没有一种音乐刊物、一本外国歌曲集子没有发表过这首歌,也几乎没有一家唱片公司没有录制过这首歌,《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的祖国是俄罗斯,《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的母语是俄语,但在世界上,用汉语唱《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的人远比用俄语唱的人多,难怪北京的一位电视主持人说:“用中文演唱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早已深入我们的生活,融入了我们的体验和感情,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已经成为地地道道的中国歌曲了。”
1956年,苏联举行全国运动会,莫斯科电影制片厂准备摄制一部大型文艺纪录片《在运动大会的日子里》。在制作过程中,制片厂需要一些背景歌词。于是,制片厂找到了当时的作曲家索洛维约夫•谢多伊。谢多伊是个老牌的作曲家,电影厂认为由他来作曲,肯定会得到一首完美的歌曲。但是,当他把这首歌拿去录音时,电影厂的音乐部负责人审听之后却大吃一惊,认为这首歌曲调太单调太平淡了,根本不符合运动大会的风格。他们想象的歌曲应该是曲调多变,像进行曲。电影厂的人毫不客气的对谢多伊说:“您的这首新作平庸得很” 谢多伊十分丧气,但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歌曲复杂或是简单,是并不重要的,歌曲终究不是因为这点才受人喜爱的。只有当人们在歌曲里寻找自己生活的旅伴、自己思想和情绪的旅伴,这样的歌就会受人欢迎。在无法重写的情况下,电影厂还是把这首歌配了进去。但谁也没有想到,这首歌会成为这部记录片的最大亮点。影片上映后,这首听起来曲调简单的歌曲马上被年轻人记住了,他们开始像民谣一样吟唱它,并在很短时间里风行苏联。
第二年,莫斯科举行世界青年联欢节,这首歌参加歌曲大赛,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一听到这么优美的旋律,即使在语言不通的情况下,也明白歌中所唱的意思,它一举拿下了金奖。这首歌曲就是《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从一首开始无人叫好,差点被扔进废纸篓的歌曲,最后成为世界名曲,曾让谢多伊感慨万千。他说,越有内涵,越有深度的作品,它的艺术魅力往往不是一下子被认识的。弗拉基米尔·特罗申,出生于1926年,从1955年开始走上舞台演唱苏联作曲家的歌曲。2008年2月25日在莫斯科去世,享年81岁。著名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原唱者。通常一提到他的名字就会和“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这首歌连在一起。但唱歌只是他艺术生活的一部分。除了唱歌他还演舞台剧,并拍了多部电影,演唱了许多电影插曲。
2008年1月19日,为纪念圣彼得堡人民突破德国法西斯“列宁格勒大封锁”65周年,特罗申参加了圣彼得堡音乐剧《听着,列宁格勒》的演出,这是特罗申生命中的最后一次演出。数年前,特罗申被诊断出淋巴癌。音乐剧节目的负责人斯韦特兰娜·别兹罗德娜说,特罗申当时感觉非常不好,他是直接从医院来参加演出的,为此耗尽了他最后的一丝精力。
当特罗申最后一次站在舞台上,当那首熟悉的旋律再一次响起时,所有的观众都站了起来,他们鼓着掌,流着热泪,陪着特罗申一起,高唱那首曾经打动过千百万观众的俄罗斯民歌——《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当时,谁也不曾想到,这是他们最后一次听特罗申演唱,最后一次与特罗申同唱《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谁也不曾想到,《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竟是大家与特罗申的诀别。意外捡到传世好歌。若不是特罗申当年独具慧眼,《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就不会走出创作室,中国观众也不会听到这么美妙的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完全是特罗申捡来的。
1956年,特罗申应邀拍摄一部纪录片,并为该纪录片录制插曲。当他来到莫斯科准备录音时,意外听到了一首旋律,一下子打动了他。这首旋律就是瓦西里·索洛维约夫·谢多伊谱曲,米哈伊尔·马图索夫斯基填词的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当初,作者本人对《莫斯科郊外的晚上》非常不满意。他们认为,这首歌写得很不成功,听起来枯燥乏味。不过,当特罗申走进录制棚第一次演唱这首歌时,摄制组一下子全被征服了,特罗申的第一唱就被灌进了影片。之后,著名指挥家维克托·克努舍维茨基对歌曲进行了改编,并加进了著名的女声合唱部。从此,特罗申每到一处演出时必唱《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使这首歌在前苏联迅速走红。《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很快成了特罗申的名片。
1926年5月15日,特罗申出生在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米哈伊洛夫斯基村一个工人家庭。据悉,特罗申一家都非常热爱音乐,特罗申9岁已经能够演奏巴拉莱卡琴和手风琴。1943年,经过三轮的严格选拔,特罗申考取莫斯科模范艺术剧院专科学校。在那里,特罗申的艺术天分被充分发掘,他不仅表演出众,而且有着一付抒情男高音的好嗓子。上世纪50年代起,特罗申便和克拉夫季·舒利任科、迈娅·克里斯塔林斯卡娅等人一道享誉歌坛,是当时苏联歌坛的耀眼明星。在莫斯科模范艺术剧院的契诃夫舞台上,特罗申工作了40多年。此外,他还出演了20部影片,为70余部影片配唱插曲。1968年,特罗申荣获“俄罗斯加盟共和国功勋演员”称号。1985年,荣获“俄罗斯人民演员”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