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资料库 >> 好文分享

琴境

作者来源: 发布时间:2015-06-28

 

 

 

 

    《红楼梦》八十七回中妙玉、宝玉听黛玉弹琴的一节,可以说写尽了琴音乐情。当妙玉与宝玉辞别惜春,离开了蓼风轩,沿着曲折的小径走近潇湘馆时,忽听得叮咚之声,原来是林妹妹在弹琴。于是二人走到潇湘馆处,坐在山石上静听,觉得音调清切,只听黛玉边弹边吟道:“人生斯是兮如轻尘,天上人间兮感夙因,感夙因兮不可期,素心何如天上月。”妙玉听了,哑然失色道:“如何忽作变徵之声!音韵可裂金石矣!只是太过!”宝玉问道:“太过便怎么?”妙玉道:“恐不能持久。”正议论时,忽听“君弦”嘣地一声断了,妙玉站起来,连忙就走。宝玉道:“怎么样?”妙玉道:“日后自知,你也不必多说。”径自走了。
 
       这段描写极为精彩,可以说是曹雪芹空前地发展了“知音说”,其“感秋声抚琴悲往事”这个章目就已经说明,妙玉以她独特的心灵在琴声中感知了黛玉的心,并从这心之感中先行知悉了黛玉的命运。那可裂金石的音韵中,透出了黛玉独标的高格与铮铮的傲骨。并且,灵透过人的黛玉也已深切地了解了自己的命运,但是,孤高自许的她无法也不愿去改变。她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忠实于自己的内在生存方式和情思,这必然不容于这个污浊的世界,并终于促使她的夭折。妙玉在听琴中听到了命运的敲门声,听到黛玉可悲可挽的未来归宿,所以她能够判断出“恐不能持久”。可以说,这是一种极深层次的知音,相形之下,为黛玉所倾心的宝玉却显得那么木讷,那么外在,无法透过“悲音”了解黛玉内心深处的情愫。这块世上奇珍的“宝”玉,终于在知音的境界上输了高洁超逸的“妙”玉一层,并且也终于辜负了“世外仙姝”的一往情深。琴所营构出的一种朦朦胧胧、隐隐约约、迷迷漫漫的境界,使人难以穷尽其意,使人的心境与琴境融为一体。不管是“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的清幽飘渺,还是“以我无弦琴,喻其非弹意”的潇洒旷达,不管是“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的淡淡忧愁,还是“但识琴中味,何劳弦上音”的寂廖落寞,都给人以无穷的想象,和一种“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的朦胧境界。
 
       琴在中国原指古琴古琴的出现是在上古时期,相传为伏羲氏所作,初为五弦,后来发展为七弦。孔子曾经倾倒于古乐之美,《论语》中有“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之语,可见琴或音乐对人的感染之深。琴最大的一个特点在于将人的语言空灵化、情绪化和不确定化,即将它境界化。琴是对人类情感的不确定描摹,是在丰富变化中,在无以言喻、朦胧浑沌、广阔无边中去表达人类心灵最隐秘最深迷的波澜。琴是直接描摹心灵情感的,是在非常感性化中深蕴理性精神的,因而是理性心灵化和心灵感性化的中介过程,它在提升人的生命境界的过程中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音乐描摹两个世界的声音,一个是人类心灵的声音,另一个是超越人类心灵的大同的声音。换言之,音乐是跨越国界、跨越民族、跨越人的万千差别而形成的世界共同语。所以,从根本上说,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财富,是一种无标题、无确定性所指的境界。
 
    《圣经》中有一个传说,上帝见到人要建造一座与上帝对垒的“通天塔”,就使造塔者忘记了他们的共同语言,而各自操着不同的语言,因语言差异隔膜而导致人们互不理解,最终使塔难以建成。而音乐语言就是跨越了种族与民族的共同语言,也是人类达到最高境界并互相理解的中介。也许,通过这种共同语言,人类就能创造出一座想往已久的真正的通天塔。音乐同时又是一种深层的内部语言,它并不描摹外在的自然境界,而是伴随在人类整个生命过程中,去发掘、去渗透、去指涉人类情感深处那种最难捉摸也最有深度的思。正因为音乐语言这种深层的内部性,这种世界总体的超越性,以及其本身所具有感性和朦胧性,使得它能将我们的精神推到一种哲理般的极为高超的浑茫境界,打破我们对现实世界的精确性把握,促使我们去发现那种朦胧之美,那种不可穷尽的奥妙和惟恍惟惚的高蹈境界,即“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的境界。
 
      听琴成为人格境界的一种对话,一种比较和一种心灵交流。知音就变成了人格的内部认同,而高山流水就成为中国文化中心灵交流的典范。春秋时楚人俞伯牙雅擅琴技。他在晋国为官,一次奉命出使到楚国,船泊在汉阳江口。那天正好是中秋月圆,伯牙在船头弹琴赏月,忽然感到琴声中有一种神秘的回应,原来是有人在偷听他的演奏,于是他请来了这位偷听者,那是一位年轻的樵夫名叫钟子期。伯牙就问子期可曾听懂他弹的是什么,子期回答是“孔子叹颜回”。伯牙很吃惊,说自己再弹一曲,请子期听他心中想的是什么,于是就汪洋恣肆地弹了一曲,子期回答:“善哉,巍巍兮若泰山。”伯牙又弹一曲,子期说:“善开,洋洋乎若江河。”伯牙非常高兴,说:“善哉,子心与吾心同。”引为知音。后来,这位由音知心、由心知性的钟子期因病去世,伯牙得知,极为悲痛,便在子期墓前弹了最后一曲,献给这位旷世难求的知音,然后就把琴摔碎在石上,从此不再弹琴。知音是心灵相通、人格相契和精神相合,是一种精神世界的共振,人生境界的认同。正是这种共振和认同,使两颗心达到无以言喻的默契和律动。弹琴者志在高山,志在江河,而听琴人就从那巍巍乎高哉的壮丽中领略到山之雄伟,从那浩渺兮无垠的广袤中领略到江之博大,这不仅仅是声音的外部描摹,而且是“志”在音乐中升腾起来,两颗心所感应到的正是这透过高山大河而描摹的志,即人格境界的崇高。只有崇高境界的人才能听懂崇高的音乐,同样,只有崇高的音乐才能感动具有崇高境界的知音。
 
 
 
 
 
 
 
 
 
 
 
 
版权声明:来源于古典音乐家网的作品(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未经古典音乐家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 、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过古典音乐家网书面授权的本网内容,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古典音乐家网”。违反上述声明的,古典音乐家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