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资料库 >> 好文分享

操琴古人们淡泊的境界

作者来源: 发布时间:2015-06-12

 

 

 

 

       古时候,琴棋书画,是古人们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在国画中,也有很多关于文人雅士弹琴的画作。
 
       春秋时期,孔子酷爱弹琴,无论在杏坛讲学,或是受困于陈蔡,操琴弦歌之声不绝;伯牙和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成为广为流传的佳话美谈;魏晋时期的嵇康作《琴赋》曰:“众器之中,琴德最优。”终以在刑场上弹奏《广陵散》作为生命的绝唱;唐代文人刘禹锡则在他的名篇《陋室铭》中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淡泊境界。
 
       古时,琴、棋、书、画并称四艺,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风凌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而在音乐、棋术、书法、绘画中居于首位。历代涌现出许多著名演奏家,他们是历史文化名人,代代传颂至今。“琴者,情也;琴者,禁也。”吹箫抚琴、吟诗作画、登高远游、对酒当歌成为文人士大夫生活的生动写照。
 
       自古以来,中国历代文人皆讲求“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每当文人抑郁不得志之时,通常选择由儒入道,将关注点从纷攘的外界拉回到丰富的内心,逍遥隐逸,寄情山水,亲近广阔的大自然。在朴实低缓而又沉静旷远的音声之中,由躁入静进而物我两忘,解脱释怀。
 
       古琴的韵味是虚静高雅的,要达到这样的意境,则要求弹琴者必须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而为一,才能达到琴曲中追求的心物相合、人琴合一的艺术境界。画中高士当明白此理,故而超以象外,抱琴而眠。
 
       庄子将这种虚静的、通乎天地万物的境界称为“天乐”,“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此之谓天乐”(《庄子•天道》)乃是一种天人相和、无言而心悦、超乎音响感受之上的精神境界。在佛家,则称之为“空”的体验、乃是一种“无我之境”。
 
 
 
 
 
 
 
 
版权声明:来源于古典音乐家网的作品(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未经古典音乐家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 、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过古典音乐家网书面授权的本网内容,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古典音乐家网”。违反上述声明的,古典音乐家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