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知道气功讲求调心调身调息,那么弹古琴要不要调心调身调息呢?《溪山琴况》载有:“未按弦时,必先肃其气,澄其心,缓其度,远其神。”《春草堂琴谱》中也载有:“弹琴要调气。气者,与声合并而出之者也。每见弹琴者,当其慢弹,则气郁而不舒;快弹,则气促而不适,鼻鸣而赤,皆气不调之故也。气调则神暇,局促之态自无矣。”可见弹琴也要调心调身调息的。
调心调身调息三调中,调心是主宰,是灵魂,也是我们常说的弹琴为了修心养性。我想这也是琴道的核心部分。现在就琴道的高度来谈如何在弹琴中调理心性。讲琴道不是不重视琴艺、指法技巧,这同样是重要的,或者可以说以道为体、艺为用,体用是统一的。通过弹琴调理心性,可以归纳为八个字:“中正平和,静远淡逸”,在琴音中体现“中正平和,静远淡逸”的境界。或者说弹琴的人通过弹琴,在潜移默化中修养自身的心性品质。
“中正平和”四个字,首先是一个“正”字。东汉蔡邕在《琴操》中写道:“昔伏羲氏作琴,所以御邪僻、防心淫,以修身理性,反其天真也。”琴的作用在于抵制防御邪恶的东西,端正调理自己的心性。中国人自古就认为做人要正直,有一身正气,今天也自有其现实意义。江泽民倡导的三大讲中,就有讲正气一条。有一颗真诚正直的心,就能弹出正的琴韵。过重的粗厉之声,或过于柔懦,流于萎靡之音,都应避免。有了正的琴音,也就会有中和的气韵。中正平和是个整体的概念,就像为人处世一样,心地是真诚正直的,其行为也会是适中的、适度的。不过与不及、不卑不亢、不偏不执,因而也就能和人们和谐相处,和社会和谐相处,和天地万物和谐相处。有一位杨上人居士讲得好:“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无事澄然,有事斩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自然而然。”我想这就是中和的气质了。关于“静远淡逸”的韵味,是大家所熟知的。琴韵能陶冶弹琴人的情操。中国传统文化很早就有“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名言。有了这样的情操,用之于抚琴,琴韵也就有静远淡逸的气韵。有的琴人性格豪放,其琴韵流露出一种豪放跌宕的气势,也是很令人赞佩的。关于琴艺、指法、技巧也非常重要,否则也难以体现琴道的奥妙了。
弹琴要有一个端庄大方的琴容,不论快弹慢弹,跌宕起伏,始终要保持着放松的、从容不迫的琴容。这不只是外表的仪容,而应是弹琴人中正平和、静远淡逸气质的体现。
1、弹琴前端会以调心、调身、调息。调心主要是心要静下来,全身放松,也是练气功的要领:静、松两个字。呼吸采用顺腹式呼吸比较适宜,或者用自然呼吸,呼吸要深长匀细,这里要借用太极拳十三势歌中的要领(太极拳也是气功):“刻刻留意在腰际,腹中松净气腾然”以及“神宜内敛,气宜鼓溢”的气息。待到自觉心静下来,坐姿从容自在放松了,呼吸匀净就可以了。
2、弹琴开始后,左手吟猱,右手勾剔,都有一定的力度,呼吸难以保持深细匀长,而是要和琴音自然地相应和,意息相随相依。呼吸的快慢轻重,和琴音的节奏节拍,跌宕起伏相应的,琴音一句一段结尾时,自然地调整一下呼吸。
3、弹琴自始至终,要莫失莫忘,若即若离地保持神宜内敛、气宜鼓溢,时刻留意在腰际、腹中松净腾然的气息。保持琴音与气息相随相依,心神专注,神态自若的状况。所以讲“莫失莫忘,若即若离”,是要自然而然,不要强求。“时刻留意在腰际”,也就是意存丹田之意,所以讲意存丹田而不讲意守丹田,也是要自然而然,不要勉强。这样心神、琴音、气息相应和,相融和,这对促进身心健康很有益处。
4、如何掌握音息相依。因为对琴的节奏掌握每人都不一样,呼吸的掌握也由各人灵活运用了。
5、琴曲终了,仍心平气和地静坐片刻,这时体会音气遍于周身,有十分舒适的感觉。
以上所讲的几个方面,总起来说,都围绕修身理性这个中心。修身理性不但是一种理念,而且贵在实践,贵在身体力行。修身养性要贯穿到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去,为人处世莫失莫忘。应该在平常为人处世中体现我们琴人应有的道德涵养、心性品格,这才是琴道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