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不少人都听过1万小时理论。他指出所有人都可透过十年训练(大约一万小时)成为任何范畴的专家,包括音乐家、作家、数学家等等。一般能够顺利进入国际钢琴大赛最后阶段的钢琴家,自小经过长期刻苦的训练,估计13岁时已练习2500小时,其后每天坚持练琴2.5小时,21岁便可累积10000小时。不过,现实一万小时只是一张的入场券,要成为真正的高手,所投入的时间比这标准高得多,据统计,世界级水平要求的训练时间是十五到二十五年。
不过,近年更多研究指出,成为高手的关键,并不单单在于训练的时数,更重要的是训练的质素。刻意练习/深思熟虑的练习逐渐被认同,甚至被广泛推广。这套练习的概念在于,音乐学生运用适当的方法,提升练习的质素,加快学习的进度,配合一定的训练时数,便可达到训练的最大效果。当中要素包括:专注力、目标设定、自我评估、训练策略及对大环境至细微细节的感知。
那麽大家有否想过:乐器老师经常提点学生练习,但学生好像从来没有机会观察他们的老师练习的情况,而家长们只知道他们的责任是叫子女练习,那么究竟老师们、熟练的音乐家是如何练琴呢?如何才能练习得更专业?相信一般初学者,甚至是技巧较好,于大学修读音乐的学生都一头雾水。
美国德克萨斯州大学进行了一项研究,并找出了答案。他找来17位主修钢琴的硕士生及学士生,并指示他们需要练习肖斯塔科维奇第一钢琴协奏曲中一短片段(三个被评为高难度并需要练习的音乐小节)。所有参加者都拥有一次无时限的练习时间,并均获提供一样的乐谱、一部节拍器和一枝铅笔,只要他们自己认为练习足够并能弹到一天后考核指定的速度要求时,便可离开。公平起见,所有参与者都不能于接下来的24小时再于肢体上或脑海中练习这音乐片段。
24小时后17位参加者被考核,他们需要依速度要求连续弹奏整个三小节片段15次。整过练习及考核过程都被影像及声音纪录,以作分析。纪录细项则包括总练习时间、参加者重新开始弹奏的次数、完成弹奏整个音乐片段的次数、准确地弹奏整个音乐片段的次数等等。研究人员(三位音乐教授)也会因应参加者的音色、特色和情感而评分作排名。
结果
1. 17位参与者所练习的时间由8.5分钟到57分钟不等。练习时间长并不等于高分数。
2. 重复的次数多少与分数没有关系。
3. 当练习时弹错愈多次,排名愈低。
4. 练习时弹对的比例愈高,排名也愈高。
三位获得最高分的参加者有不少共同点,是我们值得留意的。
1. 练习时都会停下来思考,如静下来研究乐谱、写下记号、唱谱等。
2. 立刻修正弹错的部分。
3. 准确地发现有问题的地方,并会仔细加以练习及修正。
4. 练习时的速度是多变的。
5. 重复目标短句直至达到没有错处。
结论
纵观而言,在练习的过程中,较好的钢琴演奏者并没有弹错较少,亦没有证据显示他们起始练习时比其他参加者弹得更好。重点在于,较优秀的钢琴演奏者更细心地处理错处,立刻修正。并透过精心的思考和仔细的练习,大大减少及后再次弹错的机会。另外一点值得留意,是较好的钢琴演奏者都会慢下来。相信各位对这方法都不陌生,可是又有多少人真正懂得慢下来,仔细修正错处,建立良好姿势,加强脑中的神经路径,再渐渐加快到应有的速度呢?
初接触音乐的学生,假若没有建立好处理错处的习惯,日后便容易得过且过,起始情况尚可接受,但当他们达到一定水平时,遇上更复杂 更多的问题,便需要正确处理错处的技巧,否则投入再多时间都一直弹不好,久而久之,练习的动力下降,造成不良后果。
看到这里,有获得一点练琴心得吗?希望各位都能有所得著,能够应用于自己,甚至学生的练习当中,更有效地练习,并节省一点时间,休息也好,玩乐也好,让自己适当地放松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