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优秀的乐团必须由三件必不可少的东西组成:1、高质量的乐器;2、技术精湛、艺术素养高的演奏员;3、先进的管理和音乐家良好的待遇。这三样东西,有一样差都不行,必须三件俱全,并且在一个高度上。
中国的乐团,仅以全国知名的几大乐团为例,有哪个乐团演奏员的乐器全部都是乐团购买的?几乎都是乐手自备乐器。乐团演奏员属于中低收入社会劳工,演出和排练很多,几乎占去了他们所有时间和精力,很难让他们再有时间去教学生和干私活挣外快,有也挣不到几个钱。艺术家也是人,需要吃喝拉撒,养家糊口,除非自己家里上代很有钱,否则一般演奏员很难买得起好乐器。乐团里买乐器,主要也是给乐队首席和声部首席购买,而不是给全团买。整个乐团乐器质量参差不齐,发出的声音美丑混搭。再优秀的演奏者,乐器不好,要让其发出高质量的乐音,那都不可能。给海菲兹一把几万元人民币的小提琴,你听听拉出来是不是海菲兹的琴声?乐器差是中国乐团发展的瓶颈,多年来发展不起来,可以说大多堵死在这里。
作为演奏者,如果没有很好的工作环境和很好的乐器,他自己都讨厌自己演奏发出的声音,如何让听众喜欢?好的乐器可以大大激发演奏者的演奏激情,增强演奏的音乐表现力。高品质的声音是可以打动人的,只有演奏者被自己的演奏打动,听众才能被打动,只有演奏者享受自己的演奏,听众也才能享受其演奏。每天拉着破声音乐器,如何建立对乐音的审美?没有对乐音的审美,从何谈对音乐的表现?
何为高品质的乐器?那就是制作精良,便于演奏,让演奏者能随心所欲演奏,有人琴合一的美好感觉,发音敏感,声音有表现力的乐器。一个乐团只靠声部首席声音好是根本不够的,得全团的乐器在音质和音色上都达到高度的统一才行。大家不是崇拜柏林爱乐和维也纳爱乐吗?如果做一个实验,在同一个演奏厅和同一个指挥的排练与演奏下,让中国国家交响乐团或中国爱乐与柏林爱乐、维也纳爱乐对换乐器演奏,看看会发生什么,结果说不定是中国的两只乐团立即脱胎换骨,而柏林爱乐与维也纳爱乐立即掉几个级别。乐器对演奏者犹如跑车对于赛车手一样重要。当然,这只是硬件上的比较,但没有良好的硬件基础,如何去谈软件上的发挥?
巧妇难以无米之炊,好乐手没有好乐器,难以演奏出好声音和好音乐,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你把最好的菜料和调料给一个很差的厨师,他再怎么努力也做不出好菜。中国一线乐团大部分乐手的个人纯技术能力丝毫不比国外一线乐团差,差的是生活质量和工作环境以及由此导致的艺术审美低下。一名艺术家,生活质量差(与钱关系还真不大),工作环境差,哪里来的文化和艺术修养?没有良好的艺术感知力,哪里来的艺术表现力?
如今中国的许多乐团基本只顾得上奔命,乐手无好的乐器,演奏员技术水平和艺术素养参差不齐,管理上也不知如何下手,演奏员之间因各种原因搞小集团小帮派,没有集体荣誉意识,经济上捉襟见肘,人心涣散,管理上谁也不服谁,而又要在一起工作奏乐,多么无奈呀!
政府真的有心想让中国打造出几个世界级乐团,首先先给乐手们把乐器统一换了,这比涨工资更急迫。对于乐团演奏员技术和艺术的提高,有的是办法政府拨款,高额奖励乐团化整为不同组合的室内乐组合(并且经常变换演奏员)到学校和居民小区举办市民沙龙音乐会,或者人人轮流举办协奏曲音乐会,既促进了业务的进步,又促进了团员之间的合作与团结,集体意识和集体荣誉这不就培养起来了。在目前中国的国情下,中国乐团的社会公益演出比音乐厅演出更有意义,先到群众中去,再把群众带到音乐厅来,先培育友谊再培育兴趣。不是中国听众崇洋媚外,嫌弃自己的乐团,而是乐团演奏者自己都无奈于一场场不得不演的鸡肋音乐会,台上演奏得无奈,台下听得郁闷,大家都觉得无聊。为了演出而演出的音乐会真的没有任何意义。
更换乐器是中国乐团要升级的第一步。至于管理,国营厂矿都可以承包给私人,乐团如何不能承包给私人?政府出钱,民企管理(当然是懂艺术和尊重艺术的管理者),建立严格和高级的艺术标准,中国不可能打造不出世界一流的乐团,古典音乐的市场也不可能永远是外国的好。好和不好与中国外国没关系,而是与标准和质量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