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想曲是音乐体裁的一种。其曲式结构较自由,带有随意性并富于生气。十六世纪指牧歌风格的多声部声乐曲和运用模仿对位等复调音乐表现手法的器乐曲,常带有标题音乐性质。十八世纪中叶起常指技巧性的器乐曲,事宜诙谐曲与练习曲的特点,如帕格尼尼《随想曲二十四首》(Op.1)。十九世纪常指带有诙谐性、即兴性的钢琴曲与管弦乐曲,如门德尔松、勃拉姆斯的钢琴随想曲,柴可夫斯基的管弦乐曲《意大利随想曲》等。
随想曲顾名思义从字面上的意思来解释的话可以有两种解释方法,第一种随便想一想,第二种就是随着自己的性子去思考。这两种意思都是有随便的感觉,但是第一种可以不用去思考,而第二种就是需要有一定的思考了。其实随想曲从感觉就像是一个人随着音乐跳舞一样,不去计较任何的事情。不管怎么跳,都是很好的在松弛,发泄自己,这是直观地解释。
随想曲是一种相当古老的音乐体裁,古今的含义是不一样的。早期的随想曲,是一种自由的赋格曲,所谓赋格曲,是各声部互相模仿的复调乐曲。后来,随想曲泛指各种自由形式的乐曲,其中不受主题的约束,作曲者可以任其奔放的乐思自由驰骋。但总而言之,随想曲(capriccio)的意思是作曲家凭幻想创作的乐曲的通称。
体裁
1 .16世纪末和17世纪一种赋格性质的器乐曲,与利切卡尔、幻想曲、坎佐纳相似,虽在主题上有时更富于幻想性,如弗雷斯巴尔迪的《杜鹃随想曲》。
2.不符当时惯用曲式的乐曲,例如巴赫的《送别亲爱的兄弟随想曲》有几个乐章组成,并各有标题。
3.一种技巧练习曲,如帕格尼尼的《24首小提琴独奏随想曲》。
4.一种性格活泼的创作乐曲,如巴赫的《键盘帕蒂塔》的第六乐章(也称为创意曲),勃拉姆斯的《钢琴幻想曲》。
5.混成曲或狂想曲,如柴科夫斯基的管弦乐曲《意大利随想曲》根据流行曲调写成。
代表作品简要概括
巴赫写过一首《离别随想曲》,是同时具有以上两种含义的一首古钢琴曲。首先,这是一首多乐章的套曲,但不象当时的组曲那样规范化,而是采用了比较自由的形式。其次,这首随想曲中有两个乐章是自由的赋格曲。
1704年,巴赫的二哥雅各参加瑞典警卫兵军乐队去吹双簧管,巴赫写了这首随想曲,作为离别的纪念品。这是早期标题音乐的重要作品。标题音乐,就是指有表明作品具体内容的一段文字的音乐。有时,作品的题目也可以作为标题。标题是作品所要表现的情节、画面、意境和思想感情的一个提纲。作曲家按照标题进行创作,听众也按照标题来理解作品所要表现的内容。标题音乐盛行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以后,巴赫这个作品作于十八世纪之初,当时还没有“标题音乐”的名称。
乐曲赏析
第一乐章“朋友们恳求:留着和我们在一起”是一首情意绵绵的抒情小曲,根据一个短小的乐思发展而成。这个乐思连续模进,模拟着缠绵的、喋喋不休的语言音调,表现出温柔亲切的感情。
第二乐章“他们叙述异乡的危险”是一首自由的赋格曲。赋格的主题具有悲戚的叙事性音调。主题在各声部不断模仿,构成一首包含四个声部的自由赋格。
第三乐章“悲哀和痛苦”是一首古老的变奏曲。所谓变奏曲,就是把主题进行多次变化反复的乐曲。也就是,一方面保持主题的骨架,同时又一次一次进行不同的加工。在这个乐章中,作为主题的骨架的是四小节的低音,这个低音一共反复和变化反复了十一次,每反复或变化反复一次,上面的 随想曲声部进行种种不同的加工。有时旋律连续二度下行,象叹息的音调;有时旋律断断续续,好像呜咽啜泣的声音;有时连续出现不协和音程,表现紧张痛苦的情绪;有时旋律作半音阶进行,表现凄切悲伤的心情。
第四乐章“告别”是一首淳朴的歌曲性质的乐曲,篇幅很短,而调性不断起着变化。短短十几小节,前后经过了六个调。通过调性的转换,表现了感情色彩的变化。
第五乐章“马车夫来了”,是一首生动活泼的小曲,中间多次响起了马车夭的喇叭声,这个音调在第六乐章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六乐章“愉快的旅行”是一首模仿马车夫吹号的赋格曲。赋格的主题包含着号角的音调,这个主题先在高音部单独出现,然后由各声部在各种调上进行模仿;不演奏主题的声部,就演奏陪衬的声部。有时所有的声部都不演奏主题,叫做“插部”。这首赋格曲规模很大,主题在各个调上一共出现了九次,中间有六个插部,气氛生动,气势奔放,表现了马车在号声中逶迤前进的形象。
十八世纪中叶以后,弦乐器的练习曲常用“随想曲”的名称。十九世纪小提琴家帕格尼尼、维尼亚夫斯基等的《随想曲》,都是有艺术价值的练习曲。帕格尼尼的二十四首《随想曲》,不仅是小提琴技术锻炼的重要练习曲,也是小提琴音乐的珍品。其中第二十四首a小调随想曲特别有名。帕加尼尼用简洁精练的音乐语言表现了热情洋溢、神采飞扬的浪漫主义精神境界。这是一首小提琴变奏曲,包含主题和十一个变奏。主题轻快活跃,节奏富于弹性。以下十一个变奏,全都保持着主题的调性和节拍,即每个变奏都是a小调,2/4拍子,但各有其技术上的特点。
近代作曲家常常把内容反映异国风光、形式比较灵活的作品,叫作随想曲。俄罗斯作曲家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西班牙随想曲》和柴可夫斯基的《意大利随想曲》,都是这一类型的作品。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西班牙随想曲》是一部色彩华丽、技巧绚烂的管弦乐曲,描绘了南国大自然的旖旎风光和西班牙人民富于诗意的生活图景。乐曲采用西班牙民间歌曲和舞曲作为主题,共分五个短小的乐章。
第一乐章取材于西班牙西北部阿斯土里亚斯的《黎明小夜曲》,这是一首两拍子的活跃喧腾的舞曲,充满了力量和光辉。
第二乐章是一首抒情变奏曲,主题取材于阿斯土里亚斯的一首舞蹈歌曲,叫做《黄昏舞曲》。在变奏发展中,作者用绚丽多彩的配器手法,赋予丰富的色彩变化。在主题和五个变奏中,歌唱性的旋律分别由圆号、大提琴、英国管、木管乐器加小提琴、长笛、双簧管加大提琴演奏。除了第一变奏以外,为了造成和声色彩的变化,在结构上都有一些扩充。第二、第三变奏稍稍放慢了速度,向高潮发展。
第三乐章是第一乐章的再现,但调性移高了半音。 第四乐章“场面和吉卜赛歌曲”是一个有浓厚的即兴风味的乐章。这个乐章包含两个主题:第一个主题轻盈幽雅,妩媚动人,取材于西班牙南部安达鲁西亚的歌曲《吉卜赛之歌》。这个主题描绘出一个翩跹起舞的吉卜赛女郎的优美形象。两个主题多次交替出现,前面和中间穿插着由小号、独奏小提琴、长笛、单簧管、竖琴等不同乐器演奏的华彩段。第五乐章取材于阿斯土里亚斯的凡丹戈舞曲。凡丹龙是一种三拍子的舞曲,用鼓、响板和吉他伴奏。在这个乐章中,凡丹戈的主题是用变奏的手法发展的,
然后第四乐章的两个主题也先后出现。最后,第一乐章《黎明小夜曲》的主题作为尾声热烈地结束全曲。这一乐章描绘了民间节庆的欢乐场面。
幻想曲、狂想曲、随想曲比较异同
幻想曲、狂想曲、随想曲这三种乐曲都属于器乐曲,具有形式自由、即兴发挥、不拘一格的特点。
幻想曲的形式极其自由,没有固定的曲式,而听任作曲家奔放的乐思自由驰骋。著名的幻想曲有:俄罗斯作曲家格林卡的《卡玛林斯卡娅幻想曲》,通过俄罗斯长腔歌曲和舞蹈歌曲的对比,创造出鲜明生动的俄罗斯民间生活形象。
狂想曲泛指一种感情奔放、无拘无束的音乐作品,常取材于民族、民间音乐和城市流行音乐,以祖国、民族、英雄人物作为歌颂对象,篇幅较大。如李斯特的优美而动人的19首《匈牙利狂想曲》,以匈牙利人和吉普赛人的民歌和民间舞曲为基础写成,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又如格什温的《蓝色狂想曲》,结构非常自由,具有爵士乐即兴演奏的特色。
随想曲的结构自由,技术艰深,性质奇特,更不受主题约束,热情奔放。它常采用民歌旋律作主题,富于地方色彩。如柴可夫斯基的《意大利随想曲》,表现了作曲家访问意大利时所获的印象——当地的风土人情和自然景观。又如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西班牙随想曲》,描绘了南欧自然风光和西班牙人富于诗意的生活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