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资料库 >> 音乐百科

李斯特 - 第四交响诗 《奥菲欧》 S.98

作者来源: 发布时间:2014-11-16

 

 

 

 

《第四交响诗“奥菲欧”》Symphonic Poem No.4 "Orpheus" S.98 ,作于1853-1854年,题献给卡罗琳-维根斯坦公主(Princess Carolyne zu Sayn-Wittgenstein),于1856年出版。在这首交响诗李斯特采用了家喻户晓的古希腊神话作为题材。奥菲欧是古希腊神话中的音乐家和诗人,他的爱妻尤丽狄茜被毒蛇咬死后,他万分悲痛,整日在坟前哭泣哀歌。爱神被他的歌声感动,把通往冥府的道路指点给了他。于是奥菲欧怀抱着他心爱的里拉琴,唱着歌走向死亡之国。冥王被奥菲欧动人的音乐所感动,他允许奥菲欧将尤丽狄茜带回人间,但前提条件是,无论发生什么事,奥菲欧都不能在地狱里看他的爱妻一眼,否则他的爱妻将永远不会再有复活的机会。不知情的尤丽狄茜见到了奥菲欧万分高兴,可他的冷淡又使她大失所望。她倾诉着,哀伤地哭泣着,只求奥菲欧能够看她一眼。奥菲欧终于忍不住回头向爱妻张开了双臂,就在此刻,尤丽狄斯倒了下去。
 
在李斯特之前,曾有不少作曲家为此题材谱过曲,其中有培里的歌剧《尤丽狄茜》(1600年) 、蒙特威尔第歌剧《奥菲欧》(1607年) 、格鲁克歌剧《奥菲欧与尤丽狄茜》(1774年) 等。李斯特对这个神话故事的兴趣,正是由格鲁克的杰作所引起的。他在自己的交响诗总谱上写有一篇很长的序文,从序文中我们得知,李斯特并没有打算去讲述奥菲欧的故事,而仅仅是想表现音乐艺术纯洁的美,它的柔和而又坚定的力量。这与培里、蒙特威尔第和格鲁克的想法是不同的。李斯特要表达的是他对艺术的崇敬之情,他认为艺术具有无上的、足以净化生活中一切丑恶的力量。他把奥菲欧当作了理想和光明的代表,这就是艺术的最崇高的特点。
 
交响诗开始于圆号的轻声呼唤,两架竖琴奏出清澈的琶音,这就是怀抱里拉琴的高贵的奥菲欧形象。他出现在山林间、溪水旁,是那么的超凡脱俗。接着,一条深厚优美的旋律在乐队中低音区出现,从容不迫,宛如一首抒情诗。这是乐章的第一主题,毫无疑问,它也是对奥菲欧形象的刻画:在高贵优雅之中,透出一丝淡淡的忧愁。第二主题由双簧管吹出,竖琴如潺潺流水般衬托着双簧管的旋律,就仿佛是奥菲欧在弹着怀里的里拉琴在柔声歌唱,这歌声使万物凝神倾听,它美得使人不禁要落下泪来。第三旋律转为独奏小提琴的柔和音色,接着,大提琴深情地接过这旋律,叹息般的短句使人联想到奥菲欧失去爱人后的孤独和忧伤。
 
中间部分有一段色彩暗淡甚至是恐怖的音响,一听就知,这是对地狱和死亡的描绘。低音弦乐奏出一个固定音型,它听上去粗糙而冷酷,可实际上它是从第一主题那高贵而优雅的旋律中派生出来的。这里又不得不提到李斯特惊人的“主题变形”手法。从阴森恐怖的音响中升起奥菲欧抒情但坚定的歌声,它越来越响亮,犹如一道阳光驱散了一切阴霾,赶走了鬼魂们,使天地重新又变得明朗纯净起来。尾声中,几个连续的和弦为画面涂上美丽的色彩,在一片祥云之上,是奥菲欧崇高而俊逸的形象。
 
李斯特的十三首交响诗中,这是最短的一首,只有十分钟左右。而且它也没有很多的戏剧性,没有强烈的冲突。实际上,它是一首赞美音乐艺术、赞美必将战胜死亡和黑暗世界的光明的抒情诗。这是在李斯特心中占主导地位的思想,贯穿了他的一生。从配器角度来观察,这部作品比较细腻,乐器常以独奏方式出现,因此带有室内乐风格。在十九世纪末的印象主义大师德彪西笔下,这是常见的手法,可以说,李斯特在《奥菲欧》的创作中是有着某种属于印象主义的音乐思维的,与他的其他交响诗作品相比,它更贴近大自然,更追求纯粹的美感。
 
李斯特于1854-1856年间将这首交响诗改编成双钢琴演奏形式,编号为S.638 ,于1859年改编成四手联弹形式,编号为S.592 。另有编号为S.511b 的钢琴独奏版,实际上是由弗雷德里克-斯皮罗(Friedrich Spiro)改编。
 
 
 
 
 
 
 
 
 
 
版权声明:来源于古典音乐家网的作品(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未经古典音乐家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 、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过古典音乐家网书面授权的本网内容,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古典音乐家网”。违反上述声明的,古典音乐家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文章

  • ·【音乐百科】学习小提琴应该掌握的一些知识,..
  • ·【音乐百科】《西塔琴》披头士歌曲背后的印度..
  • ·【音乐百科】脉络的承接—关于贝多芬第一、第..
  • ·【音乐百科】脉络的承接—关于贝多芬第一、第..
  • ·【音乐百科】脉络的承接—关于贝多芬第一、第..
  • ·【音乐百科】古典音乐真的“净化灵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