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资料库 >> 好文分享

哼鸣法在歌唱嗓音训练中的有效运用

作者来源: 陆洪国 发布时间:2014-07-18

 

 

 

 

几乎所有的声乐教师以及一些声乐权威们都非常重视哼鸣状态在歌唱嗓音中的运用,并且有各自对于哼鸣法的理解和阐述。几乎所有的声乐教学课例实录中,老师们都把哼鸣练习作为声乐教学的第一条开声练习。
 
但是,并非所有的哼鸣状态都适用于歌唱,对此我们必须明确哼鸣的目的性。哼鸣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哼鸣的发声状态从而获得歌唱中所需要的面罩头声高位置的优美的音质、音色,获得所谓的面罩共鸣和头腔共鸣,而且在获得靠前、高位的面罩以及头声共鸣的同时,建立一种全身协调、整体歌唱的歌唱嗓音生理机制,即气息通畅流动,全身协调、松弛自然,舌头、下巴、喉咙以及颈部和前胸不挤、不压、不憋、松畅等。哼鸣同时应该起着声音共鸣位置的桥梁作用,即向上可直达面罩、头声位置,向下应贯穿口咽腔、喉咽腔以及胸腔共鸣,从而建立起全身整体共鸣的状态。我们应明确,哼鸣最终追求的不应仅仅是上部共鸣腔的单腔共鸣。
 
为此我们可以建立一种检查辨识机制,比如:1.开闭口式检查法;2.摇晃下巴检查法;3.咀嚼式检查法等。利用以上所提及的生理动作,我们只要坚持一点便可做到准确辨认和正确调整——不管你做任何上述动作,都以不影响哼鸣的位置、音色为准。换句话说就是——不管你如何交替地开闭口、疯狂的摇晃下巴或者是津津有味地咀嚼美食都不会改变哼鸣的鸣响位置及其鸣响的音质音色。
 
那么如何获得正确的哼鸣状态,通过何种方式获得,即习得正确哼鸣所采用的方式方法显的至关重要。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歌唱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启发学生获得正确哼鸣状态时所采用的一些方式和手段。
 
1. 闻花式、闻菜香式叹气哼鸣法
 
关于闻花式呼吸法,我们在很多场合都能看到运用它的实例,实践证明,这是一种非常有效果的歌唱呼吸法。发挥这种行之有效的呼吸方法的关键之处在于正确运用这种闻花时的生理体验。闻花和闻菜香的生理体验几乎一样,重在体现一种发自内心、油然而生、自然而然的身心陶醉。这种陶醉感使得身心舒展松弛,鼻翼、鼻内壁、眉心、笑肌以及颧骨等面罩部位积极兴奋、舒展扩张,从而获得一种由上到下、全身协调、松畅统一的整体感。这种感觉是一种芳香扑鼻的鲜花的芬芳以及令人垂涎欲滴的美味佳肴从心底深处激发出来的自我陶醉感,体现出来的是一种深深吸气的身心感觉,而接下来你会从心底深处由衷地发出一声赞叹:“啊!好香啊!”而这种无所顾忌,发自内心的一声长叹正是我们需要寻找和建立的歌唱发声感觉机制,运用哼鸣法则是这种自我陶醉和满足感从鼻腔里哼出一声长长的“哼!”而这一声“哼”则代表了一种无以言说的兴奋和愉悦。
 
歌唱中要运用的这种闻花式、闻菜香式的叹气哼鸣法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叹气哼唱时鼻腔内壁,鼻翼两侧的笑肌以及颧骨部位还有眉毛、眉心等整个面罩部位还应保持闻花、闻菜香时的吸气状态,保持一种从心底深处激发出来的愉悦兴奋感,保持闻花吸气时鼻腔内壁与硬腭前方内在收缩的用力着力点。而一声长叹式的哼鸣,松弛通畅,直接被挂在了面罩部位的吸气感觉上,从而形成了一种上吸下叹式的综合呼吸机制,即叹中有吸,吸中有叹,如此上吸下叹使得哼唱时的声音和气息协调统一,既保持了歌唱时气息的通畅流动以及共鸣腔体的松弛舒展,同时也为声音的高位置头声音质做了保证,从而为正确而科学的声音状态做了双保险。
 
这种闻花式、闻菜香式叹气哼鸣唱法的音色可进行灵活变化,比如音色靠前、集中、明亮或者垂直向上、空灵、通达、暗淡等。这种音色的灵活变化完全靠面罩部位吸气力感的调整,比如:硬腭部位的吸气力点集中靠前,肌肉收缩有力则声音靠前、集中、明亮;反之,吸气力点松弛模糊、通畅舒展,感觉气息铺满面部则音色暗淡、空灵、通达。这种哼鸣音色的调整变化用我们传统的说法即大哼鸣和小哼鸣,大哼鸣音色暗淡,虚空一点,小哼鸣音色集中、靠前、明亮。两种不同的音色特点适合演唱不同的歌曲作品,比如轻松活泼、热烈奔放的歌曲或者类似的民族歌曲则可通过小哼鸣法来调整音色,而一些舒缓柔情、静谧安详的歌曲比如摇篮曲则可通过大哼鸣调整音色,当然一些偏美声化的歌曲也可通过大哼鸣进行调整,尤其是合唱团员的声音大多应采用大哼鸣法来调整,因为大哼鸣的音色特点是个性弱而共性强,所以容易协调统一。但对于处于变声期前后的初中生来说,歌唱实践中我很少使用小哼鸣,因为小哼鸣无疑对于声带闭合力度要求更强,鼻咽管以及咽壁站定力度更大,因此对于稚嫩,以及充血红肿的声带伤害更大,无疑雪上加霜。因此我大多用大哼鸣状态来寻求正确的歌唱状态,也就是尽量训练合唱团似的协调和谐的齐声歌唱。但对于具有独唱性质的学生嗓音就另当别论。
 
2. 擤鼻涕式叹气哼鸣法
 
看到这样一个定义,可能有些跃跃欲试者已经开始尝试着将鼻涕从鼻腔里擤出来,从而体会擤鼻涕哼鸣法的要领了。其实我所说的擤鼻涕哼鸣法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擤鼻涕有点差别,不是那种想当然地将鼻腔里的鼻涕从鼻孔里擤出来,而是将鼻腔里的鼻涕通过一种鼻腔抽吸的感觉和力量先吸到口腔里,然后从口腔里吐到外面的擤鼻涕法。如此说来,此种哼鸣法叫做抽吸鼻涕法或者吸鼻涕法更加贴切。但为了简单、通俗、形象和生动,我姑且叫它擤鼻涕式叹气哼鸣法,而且乐于不厌其烦地加以解释和纠正。
 
这种哼鸣法与喷嚏式吸气法相似,只需要保持和强化前半个过程的吸气状态,而后半个将鼻涕从嘴里吐出或者瞬息间从鼻腔里发出的一声巨响则应去除掉。通过鼻腔向内以及向下的一种抽吸,体会到鼻子吸气时鼻咽壁与硬腭处的气息吸附着力点,通过保持和强化此处的吸气肌肉紧张感,然后将吸入的气息叹到此处转化成歌唱嗓音。这样的哼鸣要求与闻花式叹气哼鸣法一样。只是启发运用的语言和手段不一样而已。闻花式要求的是一种更加内在、舒缓的吸气感觉,而擤鼻涕式则要求是的是瞬间要找到正确的吸气状态并保持和强化。目的都是获得哼鸣头声位置以及这种声音机制所需要的在面罩部位的气息吸附着力点。
 
在运用这种哼鸣状态的过程中,只有在学生无法体会到面罩部位的气息吸附着力点的时候,我才会要求学生真的将鼻涕抽吸到口腔里以便强化这种力感的记忆。但大多数时候是不需要的。
 
利用抽吸鼻涕法进行哼鸣练习,有几个好处:
 
第一、体会到鼻咽腔和口咽腔的连接通畅。很多时候,很多声乐老师一味要求学生打开喉咙、打开喉咽腔。其实打开鼻咽腔与口咽腔的通道要比打开喉咙要重要得多,因为打开了鼻咽腔与喉咽腔也就自然而然打开了喉咽腔,即喉咽腔的打开是鼻咽腔和口咽腔获得打开的附属产物,是自然而然的是,不用去强调,它本来就开了。但是,人为地撑开喉咽腔或者喉咙并不会的获得鼻咽腔和口咽腔的打开。而鼻咽腔是通往头声和面罩的重要部位,是获得面罩共鸣和头腔色彩的过渡桥梁,没有鼻咽腔的打开,面罩头声高位置都是空谈。
 
第二、可以清晰明确地感受到鼻腔内壁与硬腭交汇处的气息吸附着力感,并能轻易在此处建立一个吸气吸附支点,民族传统声乐将此处称为上丹田之力。利用此处的着力感觉可以轻易实现声乐歌唱中的字正腔圆的审美要求。
 
具体做法我将其归纳为“两吸一叹法”,即:吸气过程分解为两次连续的抽吸,先短后长,先快后慢。利用第二次的抽吸将气理顺,平和下来,不要将气吊起来,一定要有沉至丹田,粘在横膈膜上的感觉。气吸顺了,不紧不僵了,就可以开始第二个环节了,也就是保持鼻翼两侧翕张,鼻腔内壁与硬腭交会处的气息吸附的感觉和力量不但不消失,而且更加强化,与此同时放松心情,酣畅淋漓地将气息叹到此处,即刻转化为一种有声的叹气即哼鸣声。叹气时,应建立一种将气息完全舒舒服服的吐出去的意识,不要造成在身体的某处要控制气息以及抵抗气息的局部紧张。切记,全身所有因歌唱运动所带来的生理用力与紧张都应是被动而舒展的,除了在面罩部位建立的气息吸附点的吸气状态的用力感觉是主动之外,而且这种吸气感觉松弛和舒展了全身。
 
3. 喷嚏式哼鸣叹气法
 
运用喷嚏式吸气法获得面罩部位的气息吸附点,建立一种在此处的吸气状态的用力感觉从而获得正确的哼鸣状态,与上述两种哼鸣法一样,名称不一样,启发手段不一样,但其实质一样,这里就不用赘言了。
 
总之,运用多种形式的哼鸣法其目的无非是获得一种靠前、高位的面罩共鸣以及头腔共鸣,及我们常说的获得运用头声歌唱的习惯。正如古希腊先哲阿基米德所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把地球撬起来。”正确的哼鸣状态的获得,就如同获得了撬动歌唱的最佳支点,在此处所建立的气息吸附着力点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歌唱生理效应。如同俗话所说:“你能哼的多高,你就能唱得多高。”可见让学生获得正确的哼鸣状态对于歌唱来说是一本万利的好事情,意义非凡。
 
 
 
 
 
 
 
 

版权声明:来源于古典音乐家网的作品(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未经古典音乐家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 、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过古典音乐家网书面授权的本网内容,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古典音乐家网”。违反上述声明的,古典音乐家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文章

  • ·【好文分享】音符舞动,悲伤遁形,欢乐常在
  • ·【好文分享】每一次触键,钢琴都在诉说一个动..
  • ·【好文分享】灯火闪烁中,一曲爵士,唤醒城市..
  • ·【好文分享】古典音乐,它的美不张扬,却能深..
  • ·【好文分享】故乡的风,故乡的云,还有那一曲..
  • ·【好文分享】草原之歌,轻柔强劲,尽显蒙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