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到萨替这位怪到不能再怪的音乐家,荒诞不经的轶事可真是不胜枚举。举例来说,他对外一贯的头衔是「钢琴家」而非「作曲家」,然而至交好友却没人听过他弹琴。
而他的作品名称之怪也是前所未见,不是什么《给一条狗的软趴趴前奏曲》、《干枯的胚胎》,就是什么《三个花心大萝卜所跳的圆舞曲》之类的怪名。
曲名怪也就算了,在乐曲里的诠释术语更是令人狐疑加捧腹,例如「要弹得像一只牙痛的夜莺」、「触键要像剥蛋壳一样轻」,更绝的还有「自己想办法搞定!」。在弹琴前光看到这些术语就快笑翻了,更别提那些音乐当中的讽刺与幽默了。
萨替生平最大的嗜好不是抽烟、也不是玩牌、更不像德沃夏克那样每天都要到火车站去观赏火车进站。他的嗜好是收集伞!在他家里永远有着各式各样的雨伞洋伞大花伞,而他的正字商标就是手上永远拎着一把伞。这样古怪的音乐家实在有趣!
萨替的曲子最大的特色就是很喜欢三首一组,不论各种形式的作品,他几乎都是以组曲方式呈现。据他所说,他想呈现的是每一首曲子在三度空间中的三种不同面相。也因此,他也曾被音乐学者喻为「立体派音乐家」,用以跟绘画中的「立体派主义」作连结。
但事实上,萨替在音乐上最有名的创见是所谓的「家具音乐」。也就是说音乐不应该特别或在某个特定场合、时间被欣赏,音乐应该就像家具一样,在生活中的每一个时刻出现,聆听者听到音乐就如同稀松平常的坐在沙发上,或在餐桌用餐一样,毫无压力、也不需特别留心。音乐应该像家具摆设一样,增添气氛同时也兼具生活实用功能。这种对音乐看似蛮不在乎的态度,古今中外大概也只有萨替提的出来!
当年他写了一首名为《气恼》的曲子,这首曲子里共有180个音符,而他又在谱上规定演奏家必须将整首乐曲如实反覆840次才行。后来你知道这首曲子花了多少时间弹完吗?答案是18个小时,并且由十位钢琴家以马拉松接力的方式弹完!真的让人不想骂神经病都难...
我们当然不听这首《气恼》。我们来听一首在他所有不正常的曲子中,少数正常又好听的一首小品《Je te veux》,中文原意是「我要你」!
《Je te veux》,中文原意是「我要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