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资料库 >> 好文分享

听了这首《伦敦》我们会点头称赞难怪贝多芬后来写出那样磅礴大气的交响曲

作者来源:财经网 发布时间:2014-02-15

 

 

 

 

马勒51岁时,手上正在写他的第十号交响曲,这首作品只完成了第一乐章,马勒就不幸去世了。依照这样的传记讯息,我们应该可以合理推论,马勒一生一共完成了九首交响曲,对吧?
  
不对,马勒完整的交响曲作品,不是九首,而是十首。其中有一首作品,他刻意不用交响曲编号,另外给它一个名字——“大地之歌”。从形式、风格上看,《大地之歌》是不折不扣的交响曲,按顺序,它应该是马勒的第九号交响曲。然而,毕生受死亡恐惧威胁的马勒,看看贝多芬舒伯特等人的交响曲作品都没有超过九首,就被死神召唤了,心中生出对“第九号交响曲”的不祥忌讳,怕自己的“第九号”也会变成绝响,所以才想用“大地之歌”的名义来欺蒙命运。
  
写完《大地之歌》,马勒后来写了另外一首交响曲,挂上“第九号”的名字。他大概是想这“第九号”实质是“第十号”,这样就突破禁忌了吧!没想到,写得出“第九号”的马勒,竟然还是在创作“第十号”时被死神带走了。
  
这些天纵英才一生都写不到十首交响曲,但是为什么在他们之前,莫扎特留下来的交响曲超过四十首,海顿的交响曲更超过百首呢?莫扎特海顿比贝多芬厉害五倍、十倍吗?
  
当然不是,海顿莫扎特时代的交响曲,其规模、复杂度都跟贝多芬马勒的作品,不能同日而语。海顿被称为“交响曲之父”,交响曲在他手上首先有了明确的形态,不过海顿在快速谱写交响曲时,一定没有料到这个形式后来会被曾跟他学过作曲的贝多芬改造成那样神奇广阔的音乐结构吧!
  
海顿早期的交响曲,其实就很像是以小提琴部为主奏写成的“大协奏曲”,所有好的、美妙的旋律,动人的表现,都被小提琴占走了。小提琴部有四把八把甚至更多小提琴,主奏与背后伴奏音量可以得到更好的平衡。
  
这些早期作品不乏动人耐听的片段,跟后来大放异彩的“交响曲”毕竟个性上很不一样。真正启发音乐史“交响曲革命”的,其实是海顿后期的《伦敦交响曲》。
  
从1791年到1795年,海顿两度造访伦敦,大受欢迎。这五年间,他完成了十二部交响曲,其中包括了名声最响亮的《惊愕》、《奇迹》、《军队》等,这十二部就被总称为《伦敦交响曲》。
  
这批伦敦交响曲最大的特色,就是摆脱了原来“大协奏曲”的包袱。弦乐不再是理所当然的主角,弦乐以外的声部大幅提升其地位,常常可以和弦乐平起平坐,甚至彼此抗衡。换句话说,这些曲子有好多个主角一起歌唱舞蹈,名副其实“交响”融合。
  
十二首伦敦交响乐的最后一首,是《伦敦中的伦敦》,昵称就叫做“伦敦”。这首编号第一〇四号,海顿作品集中最后一首交响曲,表面上看简单得很,四个乐章,快板、行板,然后接着小步舞曲和间曲构成的第三乐章,导引至有精神的第四乐章。而且第一乐章的第一主题演奏完后,并没有第二主题,只是将第一主题移至A大调由木管吹出。
  
表面的简单使得这首曲子成为最常被误解、误演的名曲。大部分的指挥与乐团,都将这首曲子依照旧方法演成“大协奏曲”,却忽略了海顿精心设计的乐部变化。乐团编制不大,但两支长笛、两支双簧管、两支竖笛、两支低音管、两支小号、两支长号及一组定音鼓绝非弦乐的配角,海顿给了它们很大的发挥空间,遇到对的演奏,让这些乐部都充分发挥的话,我们就能清楚听到海顿给未来交响乐作者打开的宽广空间,并点头赞叹:“难怪贝多芬后来能写那样磅礴大气的交响曲啊!”
 
 
 
 
 
版权声明:来源于古典音乐家网的作品(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未经古典音乐家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 、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过古典音乐家网书面授权的本网内容,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古典音乐家网”。违反上述声明的,古典音乐家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文章

  • ·【好文分享】音符舞动,悲伤遁形,欢乐常在
  • ·【好文分享】每一次触键,钢琴都在诉说一个动..
  • ·【好文分享】灯火闪烁中,一曲爵士,唤醒城市..
  • ·【好文分享】古典音乐,它的美不张扬,却能深..
  • ·【好文分享】故乡的风,故乡的云,还有那一曲..
  • ·【好文分享】草原之歌,轻柔强劲,尽显蒙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