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英雄》交响曲,最脍炙人口的不就是贝多芬与拿破仑间的轶事吗?
崇尚自由民主精神的贝多芬,对革命风云中崛起的拿破仑甚表钦佩,认为他打破平民与贵族的藩篱,并引领法国走向共和政体,当贝多芬 1802 年创作一首新的交响曲时,心中想的是拿破仑, 1804 年这阙新作终于完成,贝多芬还在扉页上方题上波纳旁特 (Buonaparte ,拿破仑的姓),不久,传来拿破仑称帝的消息,贝多芬勃然大怒叫道:「他也不过是个凡夫俗子吗?他必会践踏人权以满足野心,他将高捧自己而成为暴君!」于是贝多芬走到桌旁,把扉页一撕两半摔到地上。后来他把名称改为:「《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同时将该曲改献予冯.罗普可维兹公爵( Franz Joseph von Lobkowitz )。
姑且不论这段轶事的真实程度,其实贝多芬心目中早有勇敢追求真理的英雄形象,就算他曾有题献此曲予拿破仑的念头,也只是因为称帝前的拿破仑实现了贝多芬理想英雄的一部分而已,并非真的是为了拿破仑而作的;若要探讨这部作品背后潜在的精神内涵,则应该从它的创作背景来看。 当贝多芬 28 岁1798 年时,已逐渐察觉到自己有重听的症状, 4年后在海利根城 (Heiligenstadt)度假时,贝多芬曾经写了一封没有寄出的信给弟弟,内容先是提到严重的耳疾使他痛不欲生,随后他改变心意,决定要为艺术而活下去,这是徘徊于自杀边缘灵魂的告白。最后贝多芬战胜自己,回到真实人生,同时创作了英雄交响曲。要知道,耳聋对一位音乐家的打击有多大,贝多芬不但克服轻生念头,而后又活了二十几年,创作更多旷世巨著,耳聋前他用脑作曲,耳聋后则用心来作曲,因为听力的隔阻,他反倒静下来思考前人未曾关注过的内在精神世界,所以他真正伟大的作品几乎都是耳聋后写的,而英雄交响曲是一个开端,乐曲中的「英雄」应当就是贝多芬自己。
诚然,这部作品最终形成的风格,正是充满英雄主义的气概,贝多芬由此置之死地而后生,音乐变得不仅是声音组合,或只是自我表达手法,它同时是一种精神与道德力量,就算贝多芬身处的保守社会环境无法接受这样的东西,但在时代演化下,《英雄》交响曲终究为大众所爱,成为传世的不朽名曲。
︱推荐理由 ︱ 将古典时期交响曲的音效大幅推升之作
|推荐版本| 老克莱巴( Erich Kleiber,1890-1956 )与维也纳爱乐的录音虽然过了半个多 世纪,但老克莱巴独到的见解,在这个崭新时代听起来,丝毫没有过气的感觉,充满速度感和爆发力的第一乐章,美而不沉重的第二乐章,无比流畅的终乐章,说他把第三号交响曲的「英雄」神格化一点也不为过。
聆听指南
1805 年4月7日《英雄》交响曲举行首演,贝多芬不顾听觉缺陷亲自指挥,在他又蹲又跳的激动指挥下,维也纳的乐评家都抱怨这首乐曲「相当古怪、狂野、漫无节制而冗长」,这也难怪,当时的维也纳人早就习惯了海登那种优雅的音乐,乍听如此波涛汹涌的东西自然会受不了,《英雄》交响曲不管是形式、规模、理念、风格、或内容都打破传统框架,进入另一个交响曲的世纪,从乐曲一开头那两声强而有力的和弦起,就宣示了新时代的来临,然后大提琴引出建构整个乐章的英雄动机,接下来的每个瞬间都有如烈火般,燃烧出英雄戏剧性 的奋斗与功业。
第二乐章的《送葬进行曲》是为战斗中牺牲生命者的挽歌,这是今日许多国葬仪式中常用的音乐,低音大提琴以低沉的音色衬托出阴暗的感觉, 但主旋律是严肃崇高的,其气氛沉重却不至于太过悲痛。
活泼的诙谐曲第三乐章安排在送葬进行曲可真是妙透了,有人解释为排除黑暗势力后的欢欣雀跃,中段以三支法国号重奏吹出朝气蓬勃的效果, 是此一乐章最精彩之处。终乐章更妙,竟然以变奏曲来表现不屈不挠的英雄性格,其耳熟能详的变奏 曲主题旋律原为贝多芬写的一首乡村舞曲,他好像特别喜欢这个旋律,除了用在这个乐章以外,也曾用在他的芭蕾舞剧与钢琴曲中,这个旋律经过一连串巧妙的变奏后,遂急转为激昂的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