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轻向熟睡中的爱人道别,他打开门,放眼尽是夜色。尽管寒风凛冽,失魂落魄的他,也只能踏着冬雪,漫无目的地漂泊流浪。小镇里一片死寂,落叶和随风飘摇的树枝,不时唤起昔日甜美的记忆。这蕴藏巨大能量的记忆,处心积虑地让现实与他的欲望纠缠,伤痕累累的心该如何平静?!但是他唯有放任思绪流淌:幻梦,心碎,迷惘,求死念头相互交织,一场又一场的爱情招魂仪式开始循环。残酷又唯美。
《冬之旅》是德国诗人威廉.穆勒(Wilhelm Müller,1794-1827)的诗集。舒伯特(Franz Schubert,1797-1828)与穆勒的出生年代虽然十分接近,两个人却未曾谋面。据说穆勒生前最大的心愿,就是有人能为他的诗集谱曲。至于他本人是否知道舒伯特已达成他的愿望,这一点至今成谜。
理由很简单:舒伯特的名声在当时并不响亮,作品发表也仅限于朋友之间小圈圈Schubertiade,舒伯特作品发表会(也有人译做舒伯特党),这个专有名词才会诞生。其实早在1823年,舒伯特就已为穆勒的诗集《美丽的磨坊少女》(Dieschöne Müllerin)谱曲。1827年穆勒过世之后,舒伯特才开始为《冬之旅》谱曲。至于整套的连篇歌曲(24首)是在舒伯特过世六周之后(1828),才由舒伯特的出版商好友哈斯林(Tobias Haslinger)代为正式发表和出版的。
天生拥有一副好歌喉的舒伯特,11岁就被选为维也纳儿童合唱团(DieWiener Sängerknaben)的前身-皇家男童合唱团(Hofkapelle)的团员。为艺术歌曲为诗着迷的他,特别喜爱为诗句谱曲,再搭配清脆的钢琴伴奏激发诗的生命力。他为歌德、席勒等名家谱曲,艺术歌曲的产量高达六百首。最特别的是他不仅为诗词谱曲,他还会依照自己的想法解读,调整原作顺序,呈现截然不同的意境和韵味。以《冬之旅》来说,舒伯特将诗人穆勒原先设定好的次序,从1到24首,调整为1-5,13,6-8,14-21,9-10,23,11-12,22,24,这下使得整套的连篇歌曲(derLiederzyklus),显露一种震慑人心的诡异浪漫,这就是典型的舒伯特风格。
有人说舒伯特是最能够了解失恋之苦的——因为他恰好不是容易获得女性青睐的典型:他的身高只有157公分,整个人圆滚滚的,朋友都笑称他为「矮蘑菇Schwammerl」-无论如何他都称不上英俊挺拔,形象自然离美男子相当遥远。当然,也正是因为如此,舒伯特才会多愁善感,早熟拘谨。这种与生俱来的艺术家性格,自然难以经营健谈风趣的魅力形象,所以只要他越期待爱情,爱情便离他越远。舒伯特明白现实的残酷,渐渐地他的爱情生活也被蒙上了一层薄纱。
残酷唯美的爱情招魂仪式
如果说《冬之旅》的情节模糊,其实并不完全正确-它仍然具备了故事性。由思绪引发的想念怀念,总迅速转为悼念。这循环的速度之快,就好像一个一个圆圈环环相扣,结成一条锁链,一次一次为爱情举行招魂仪式。除了这条思绪和气氛的锁链之外,另外还有一条锁链,锁住时间的脉动,让情节反复徘徊在快乐的过往与悲凉的现在之间。第一首歌曲〈GuteNacht〉(晚安)的头两句词:「Fremdbin ich eingezogen,fremd zieh' ich wiederaus.」-我以陌生人的身份到来,如今又以陌生人的身份离开。钟摆式的叙述,能让听众立即进入极度疏离的状态。
第5首〈Der Lindenbaum〉(菩提树)是《冬之旅》中最脍炙人口的歌曲。它不仅是舒伯特艺术歌曲的代表,它同时也代表德国。在德国,处处见得到菩提树的踪影。菩提树下通常是市集和人们聚会的场所,菩提也是团体和爱的象征。在此出现的菩提树与歌者漂泊悲凄的处境形成一个鲜明的对照。诺贝尔文学奖作家托马斯.曼(Thomas Mann,1875-1955)就在其小说《魔山》(Der Zauberberg)的最后一章引用菩提树的词句。
单单朗读菩提树的德文歌词,就能感受语言结构的音乐性和艺术性。而时序的交错-第一段叙述幸福的过去(ichträumt' in seinem Schatten so manchen süβn Traum //我在树荫底下,做过美梦无数),第二段是发生不久的现在(Ichmuβt'auch heute wandern vorbei in tiefer Nacht//今日我仍需漂泊,在深夜到此处),最后一段是述说当下的情境(Nun bin ichmanche Stunde entfernt von jenem Ort //如今我离开他方,好几小时远)-加上各种表情、态和节奏的钢琴乐音,那疑幻疑真的戏剧效果,让人像是中了咒语,顿时失去抵抗能力,彻底坠入歌的情境。
舒伯特准备发表《冬之旅》之前,曾对朋友们说:今天到修伯家来吧,我将为你们演唱一连串恐怖歌曲。我实在
问题是所谓的恐怖,能有多么恐怖?
希区考克式的心理悬疑
死寂无声的小镇,老树枯叶,冰冷脆弱的黑夜,低吼的狗儿,加上带有不祥暗示乌鸦:这些的确属于恐怖元素。它们促使着情节朝惊悚前进,胁迫感和悬疑性渐渐升高-例如第8首〈Rückblick〉(回眸)当中,漫天盘旋,投掷冰雹的乌鸦群,就是将情势推向焦虑和紧张高峰的推手,那种窒息感,让我想起希区考克的电影《鸟》,群鸟竞相攻击人类的画面。
舒伯特懂得掌握人性,他明白惊悚的最高境界并非来自刺激,而是源于
卡夫卡式的超现实
谈到三个太阳的第23首歌曲〈DieNebensonnen〉(幻日),莫过于超现实的绝佳典范。诗人超现实的笔触,虽已构成诗意图像,但舒伯特刻意安排钢琴营造一种圣乐般的气氛,然后又巧妙模仿「Sarabande」舞曲节奏,使得整首歌曲迷离成谜,仿佛来到升华与沉沦、救赎与炼狱的临界。舒伯特不仅是浪漫主义的先驱、不仅是所谓「经典」的代表、不仅是最独到的基本款,舒伯特,前卫的引领我们,走在时代的尖端。
《冬之旅》的另类呈现
想必舒伯特自己万万没有想到,《冬之旅》颠倒众生的威力竟能如此长效。诺贝尔文学奖得主Elfriede Jelinek(艾芙烈.叶利尼克)来自奥地利,她的得奖小说《Die Klavierspielerin钢琴教师》注定要与同乡舒伯特难分难舍(或许是刻意安排)。任教于维也纳音乐学院的钢琴教师Erika(艾莉卡),是诠释舒伯特作品的大家,所以唯有舒伯特才能了解她那封闭不为人知的内心。乐谱中潜藏的多面向情绪,是愉悦迷恋、澎湃或者不安,都能使女教师获得慰藉。
而《冬之旅》的段段歌词,又最适合替她内心的脉络和想法代言。这本小说改编为电影后,我们可以在电影当中看到艾莉卡指导学生演唱三首《冬之旅》的歌曲,分别是第17首〈小镇〉、第20首的〈指路牌〉和第18首的〈在暴风雨的早晨〉(电影原声带收录作品,全部以舒伯特为主,巴赫、贝多芬和肖邦为辅)。其实女教师未尝不是和《冬之旅》的漂泊者一样,在爱情的路上踌躇迷网,这一段探索情欲和自我的过程,充满无奈挣扎,却非常深刻。
另一部德国电影则直接以《冬之旅》为名。那是2006年德国慕尼黑影展的开幕视频。男主角是一名走投无路的商人Brenninger(布连尼格),他的最爱就是舒伯特。当他面临人生危机:事业濒临破产,饱受忧郁症之苦-当千军万马在他脑子里奔驰时,他恨不得毁了自己,同时埋怨舒伯特救不了他:「Schubert,du bist einArschloch!//舒伯特,你是个王八蛋!」他愤怒咒骂影响自己一生的人。而这个人也是导致他决定前往非洲肯亚的重要关键-他想走一趟《冬之旅》,毕竟自己正处于人生的冬天。导演Hans Steinbichler说:「贯穿整部戏的精神就是舒伯特的《冬之旅》,它像是大量流出的内在能量。」导演同时透露自己从小就深深地为《冬之旅》着迷-迷它的忧郁气质,迷它的残酷、美和真实。我忽然想起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冬之旅》歌曲目录
1.Gute Nacht晚安
2.Die Wetterfahne风向标
3.Gefrorne Tränen冰冻的泪珠
4.Erstarrung麻木
5.Der Lindenbaum菩提树
6.Wasserflut洪水
7.Auf dem Flusse在河上
8.Ruckblick回眸
9.Irrlicht鬼火
10.Rast歇足
11.Frühlingstraum春之梦
12.Einsamkeit孤寂
13.Die Post信差
14.Der greise Kopf白首
15.Die Krähe乌鸦
16.Letzte Hoffnung最后希望
17.Im Dorfe小镇
18.Der stürmische Morgen暴风之晨
19.Täuschung幻觉
20.Der Wegweiser指路牌
21.Das Wirthaus客栈
22.Mut勇气
23.Die Nebensonnen幻日
24.Der Leiermann摇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