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詹姆斯·霍纳,你或许一时难忆其人,但他创作的旋律,极有可能占你熟知电影音乐的一半。
他的配乐从不甘于做电影的附属,而是凭借非凡魅力凌驾影片之上,在多样场合频繁奏响,收获了远超电影本身的耀眼成绩。
星际旅行2:可汗之怒
这虽算不上霍纳的巅峰之作,却实实在在成为他叩开好莱坞大门的“入场券”,事实上,杰瑞·戈德史密斯为《星际旅行:无限太空》谱写的音乐堪称一绝,尤其是那首“星际迷航主题”,凭借嘹亮激昂的铜管演奏与恢宏壮阔的气势,在电影音乐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然而,受限于预算缩减,制片方做出了一个大胆决定,启用当时年仅28岁的霍纳来为这部续集创作配乐,霍纳也不负所望,采用了当时尚不多见的电子合成器与管弦乐队相结合的配器方式,与前作相比,霍纳为这部续集创作的音乐在气势和力度上稍显逊色,却也初露了他日后标志性的创作风格——旋律悠长且情感细腻。
光荣战役
这部聚焦美国南北战争时期联邦军队里黑人士兵命运的影片,既饱含着对英雄主义的崇高礼赞,又流露出对残酷命运的深沉悲叹,而霍纳所创作的配乐,是这部影片真正的精神命脉所在。
面对如此严肃的题材,霍纳在音乐表达方式上实现了诸多创新与突破,他以高亢嘹亮的军号之声,勾勒出军人们炽热的爱国热忱,又借圣咏般纯净的男童合唱,深情赞颂他们为赢得胜利而付出的巨大牺牲与无私奉献,这些音乐元素的巧妙融合,不仅精准而深刻地诠释了影片的精神主旨,更昭示着霍纳的音乐创作已然步入成熟阶段。
勇敢的心
《勇敢的心》里那如泣如诉的苏格兰风笛旋律,深深打动了众多影迷的心,作为苏格兰民族的标志性乐器,风笛在影片诸多关键场景中频繁出现,持续拓宽着影片场景所营造的现实氛围,激发观众内心深处的情感共振。
除此之外,霍纳对影片中战争场景的配乐处理,延续了自《光荣》以来他惯用的基本方式,他没有借助激昂的旋律和强烈的节奏来烘托气氛,而是巧妙运用特色乐器与电子乐器的音效组合,为影片营造出独特的氛围,尽管这种配乐方式可能使音乐在优美之余稍显气势不足,但这也恰恰构成了霍纳独特的音乐风格。
阿波罗13号
《阿波罗13号》与《勇敢的心》这两部影片的配乐在同一年问世,且双双获得奥斯卡最佳配乐奖提名,虽然最终都与大奖擦肩而过,但这足以凸显霍纳在90年代中期好莱坞作曲界的重要地位。
其中,《阿波罗13号》堪称霍纳音乐风格的典范之作,尤其是在影片中阿波罗13号火箭发射升空这一震撼场景里,霍纳依旧“坚持”选用弦乐来营造氛围,此处的旋律采用单音阶上行,节奏舒缓,若单独聆听,或许难以感受到强烈的情感冲击,然而,霍纳的巧妙之处在于,他让小军鼓有规律地敲击起来,这种单调却稳定的节奏与弦乐的上行旋律相互配合,瞬间就将现场那种紧张的气息烘托得格外浓烈,让观众的心也随之揪紧。
泰坦尼克号
关于《泰坦尼克号》在霍纳的配乐生涯中的地位,外界评价不一,有人盛赞它是霍纳配乐创作的巅峰之作,也有人认为在其诸多作品中,这部配乐只能位列二流,但无论争议如何,霍纳凭借这部作品登上了职业生涯的顶峰,成为广为人知的配乐大师,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实际上,霍纳在《泰坦尼克号》中运用的所有创作手法,都是他过往经验的延续,只不过,在这部影片里,各种元素的搭配达到了近乎完美的境界,让片中的音乐既弥漫着浓郁的浪漫氛围,又萦绕着难以消散的伤感情绪,再加上他所谱写的旋律极为动人,最终赢得奥斯卡最佳作曲奖的垂青也就顺理成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