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资料库 >> 好文分享

拉威尔今生情未了?法国电影史上的两次最佳配乐

作者来源: 发布时间:2020-06-12

 

 

电影中出现古典音乐是常有的事,但鲜少有整部电影只拿一位作曲家的作品来配乐。若不算音乐家传记电影的话,既不穿插其他古典音乐家的作品,也不加入任何新作之配乐的电影,可以《今生情未了》作为代表。这部法国电影全片只用了拉威尔(Maurice Ravel,1875-1937)的作品来配乐,是认识拉威尔的最佳媒介。

 

 

《今生情未了》(Un Coeur en Hiver)是一部阐述三角恋情的爱情电影,法文直译为《多之心》。它其实有两个版本,1979年版由罗美雪妮(Romy Schneider)担任女主角,1992年版则由艾曼纽琵雅(EmmanuelleBeart)担纲,此处讨论1992年的新版。剧情描写对音乐要求严格的女小提琴新秀卡蜜(艾曼纽琵雅饰演),因工作关系邂逅了开设琴坊的男子麦沁(安德烈杜索里尔Andre Dussolier饰演),进而坠入爱河,麦沁的好友兼事业合伙人斯蒂芬(丹尼尔奥图DanielAuteuil饰演)是位制琴师,他因为帮卡蜜调音修琴的关系而触动其心弦,遂演变为复杂的三角关系,为了卡蜜,这对好友感情破裂,结果呢,麦沁愿意牺牲;卡蜜勇敢的向斯蒂芬示爱;但横刀夺爱的斯蒂芬面临友情与爱情的抉择却临阵退缩,封闭了自我,冰冷如冬的心始终无法融化。

 

 

麦沁为了帮卡蜜疗伤,遂安排她巡回演出,在离开前夕,卡蜜和史帝芬在咖啡店里告别,卡蜜心里想着,只要史帝芬一句话她就留下,但史帝芬史始终沉默龟毛,卡蜜伤心搭上麦沁的车离去,当车子缓缓移动时,卡蜜却回眸凝望着咖啡店里的史帝芬,眼神恍若无言的控诉。

天生合拍

《今生情未了》刻划了三人关系的微妙与挣扎,所用的主题音乐,全部是拉威尔的室内乐作品,包括了a小调钢琴三重奏、为小提琴与大提琴的奏鸣曲、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等。

 

在电影中有许多配乐巧思,当卡蜜儿踌躇于两个男人之间时,恰巧必须进去录音室录制a小调钢琴三重奏,演奏时失魂落魄的卡蜜不时出错,与她搭配的音乐家念了她一句:「卡蜜你拉错了。」暗示了一段荒谬的三角恋情。当卡蜜心悬斯蒂芬后,斯蒂芬去录音室探班时,卡米拉奏的却是小提琴与钢琴的奏鸣曲。

 

 

拉威尔的a小调钢琴三重奏仍为贯穿全曲之主轴,片中小提琴、大提琴、与钢琴时而唱和,时而对答,有时针锋相对,有时却是喃喃独白,集这些特点的三重奏并不多,拉威尔的此部作品可是恰如其分,不知情者可能会以为是为电影量身定制的呢!

情场如战场

 

拉威尔这首钢琴三重奏写于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当时他正在法国巴斯克(Basque)地方的Saint-Jean-de-Luz度假,却收到征召入伍的召集令,拉威尔怕自己一去不返,因此拚老命完成了此曲才去当兵,可想而知这首乐曲里包含了多少他心中对生命、对战争的复杂情绪。

 

知到是否是因为《今生情未了》这部电影的关系,拉威尔的三重奏总是能打动我心,不论拉威尔想要表达什么,我仍不自主依照电影带给我的感动与我个人的逻辑去想像这个作品,毕竟我是先看过电影,才爱上这个曲子的。就像中板的第一乐章,开头是钢琴悠悠的奏出巴斯克民谣风主题,那种飘渺虚无的气氛,好像暗示人际关系的不可靠,与人生际遇的无常,在小提琴与大提琴加入一阵勇往直前后,突然转为叹息式的呢喃,似乎自问:我这样对吗?第二乐章为跳跃式的诙谐曲,有多处表现激烈的力度,好像一种内心交战的状态;第三乐章更妙了,是很缓慢的帕沙加利舞曲(Passacaille),由于旋律是五声音阶,感觉好似去到古老的东方沈思冥想,以寻求真理;果然,第四乐章精神焕发的再次面对人生,充满了热情活力踏向了未来。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Ravel, Maurice - Bolero (Tempo Di Bolero Moderato Assai)Classical Artists;Joseph-Maurice Ravel - 拉威尔:波丽路、圆舞曲、巴望舞曲等 (巴伦波英)

 

上述情节完全是我自己附加的趣味,你当然可以用各种角度来看这首曲子。看过电影后,我去买了一张电影原声配乐的版本(Erato 2292-459202),这个版本的组合是由坎托罗(Jean-Jacques Kantorow)担任小提琴,谬勒(Philippe Muller)担任大提琴,罗菲尔(Jacques Rouvier)担任钢琴,其中除了钢琴家罗菲尔名气较大,另外二人并不很红,而他们个别的演奏凭良心说也算不上多好,但是音乐从他们三人手中却能流露出自然、和谐

的感动,这是其他版本比不上的。

 

我听过由海飞兹、鲁宾斯坦、皮亚第高斯基这个号称百万黄金三重奏的版本(RCA GD87871),但拆封后听了两次就束之高阁了,因为这个版本三位演奏家之间不但不够和谐,而且音乐又冷又硬,无法符合我对这首乐曲的期望,例如第二乐章因速度较快,这个版本就给人心浮气躁的感觉,百万元也缩水为百元。两个版本比较起来,我仍较爱Erato这个电影原声版,虽然它占了电影的便宜,但即使没有看过《今生情未了》,这个灵动且明朗的演奏,还是能让我在听觉得到满足时,至少他们干掉了「百万黄金三重奏」。生命一步一步往前走就好除了《今生情未了》,拉威尔的作品被用在电影里,且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有《战火浮生录》(Les uns et les autres)。

 

《战火浮生录》的法文直译应为《这些人,那些人》,乃法国导演克劳德李路许(Claude Lelouch)在1981年所拍摄电影。以二次大战作为背景,描写四个犹太家庭在大战期间遭受德军迫害,却以坚强的生命力苟活下来,而且其第二代皆成为杰出艺术家的故事,视频以拉威尔的管弦乐舞曲《波烈露》(Bolero)开头,也用《波烈露》作为结尾,由其最后搭配《波烈露》的一场芭蕾舞,最令人叹为观止。

 

《波烈露》是拉威尔所有作品中最通俗的一首,作者在自传中提到:《波烈露》是始终以固定缓慢速度进行的舞曲,无论旋律与和声,都是跟随着小鼓的节奏,完全以同样音型反复,唯一有变化的要素,就是管弦乐的渐强而已。

 

由此可知,此曲颠覆了反复只是乐曲发展手段的写作方式,反倒以反复来作为整首乐曲的结构主体,然而拉威尔在《波烈露》中让各种乐器轮流主秀,管弦乐配器仿佛魔法师的彩笔,使原本单调的反复变为色彩缤纷之杰作。在《战火浮生录》中,舞者随着《波烈露》一再循环的音乐旋律,使观赏者的情绪就好像被催眠一般融入电影,永难忘怀,后来该片在美国上映时,干脆放弃《这些人.那些人》的原始法文片名,直接以《波烈露》作为片名,这是古典音乐搭配电影最成功的例子之一。

 

拉威尔何许人也连看两部电影,大家一定很好奇拉威尔系虾米郎?竟然能够写作出如此动人的音乐。拉威尔出生于法国与西班牙边境,父亲虽为瑞士法语区人,对绘画与机械兴趣浓厚,早在1868年就发明用汽油燃烧的车辆,可以时速六公里奔驰,也比福特发明汽车早的多,拉威尔的音乐讲究精确,外号「瑞士钟表匠」,与他父亲的遗传与影响着实密不可分。1870年,拉威尔的父亲被派到西班牙担任铁路技师,在西班牙结识一位西班牙女子,就是拉威尔的母亲。

 

 

拉威尔的父亲唯一的嗜好是弹钢琴,因此当然重视小孩的音乐教育,在七岁时就让他学钢琴,十四岁进入巴黎音乐院就读,主修钢琴。二十二岁时,拉威尔跟随佛瑞(Gabriel Faure,1845-1924)学习作曲,此时他大量汲取巴黎艺文圈的各种养分作为己用,包括马拉美(StephaneMallarme,1842-1898)的诗作、萨替(Erik Satie,1866-1925)的钢琴音乐都是他的最爱。

 

拉威尔学生时代的作品诸如《古代小步舞曲》(Menuet antique)、《婴尸孔雀舞》(Pavane pour une infante defunte)等,就已经让他在法国乐坛初展头角,然而他却没有得奖缘,每次参加音乐比赛都铩羽而归,甚至在1904年时还因为年纪超过三十被取消参赛资格,此事件在巴黎引起轩然大波,可见拉威尔早已扬名立万,比赛对他而言并不那么重要,只是他还没认清而已。

 

拉威尔有许多著名杰作,不论管弦乐曲、室内乐曲、钢琴独奏、或是歌曲集等,都有非凡表现,他所有作品中,1910年受戴亚基烈夫(Sergey Dyagilev,1872-1929)所托,为俄国芭蕾舞团(Ballets Russes)谱写的芭蕾音乐《达夫尼与克罗埃》(Daphnis et Chloe)被认为是最高杰作,特别是其中的第二号组曲,最能表现拉威尔的特性,音色调配不但有惊人的复杂性,节奏亦充满了自由的弹力,诡谲多变之气氛营造更是他的拿手好戏,

 

拉威尔于其自传中写到:「为此谱曲的我,很想用音乐作出一幅巨大壁画,这与其说是古代的趣味,倒不如说是忠于我梦想的希腊,这与十八世纪末法国画家凭借想像作画方式非常类似,本作品是遵照一个极为严格的调性设计,企图以少数动机来作交响性组合⋯⋯」借着《达夫尼与克罗埃》,拉威尔打出他的一片江山,也走出新古典主义的一条道路。

 

 

法国两大近代音乐宗师拉威尔常被拿来与德布西相提并论,原因是他们俩人年纪相距不远,其音乐中都有印象派表现手法,而且都爱用古教会调式、五声音阶、及自由调性的和声结构,另一方面,作品里常出现的异国风味也是他们二人相似之处。然而,他们的分野却更甚于相同点:如德布西是属于感官的,拉威尔则着重客观;德布西的音乐永远漂浮在气垫上,拉威尔的音乐却有如精确仪器;最重要的是,德布西的音乐有股忧愁和阴郁,拉威尔的音乐则趋于健康明亮。其实不论是德布西或拉威尔都是一代宗师,他们俩人的独创性皆非常强烈,结论是,若要接触法国音乐,德布西与拉威尔都是必备之功课。

 

版权声明:来源于古典音乐家网的作品(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未经古典音乐家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 、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过古典音乐家网书面授权的本网内容,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古典音乐家网”。违反上述声明的,古典音乐家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文章

  • ·【好文分享】来听听音乐剧中的名曲,让人沉醉
  • ·【好文分享】爱尔兰音乐,低吟浅唱却直抵人心
  • ·【音乐百科】莫扎特不自由,但他的音乐充满自由!
  • ·【音乐百科】格鲁克的歌剧改革是如何影响歌剧..
  • ·【好文分享】大提琴的一往情深,只想送给情深的你
  • ·马勒声乐作品《帕多瓦的圣安东尼斯向鱼说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