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陈凯歌导演的电影“和你在一起”上映时我九岁,身边妈妈们都很有感触,但我还不懂。只记得最后在火车站那一幕,我想像着在人声鼎沸的大厅拉琴,绝对不会像电影里一样的温馨,应该会像Joshua Bell在华盛顿地铁里一样被忽略吧!过了几年,朋友跟我聊起男主角不是演员,而是位名符其实的北京中央音乐院学生。好奇之下我重新看了一遍电影,才渐渐懂得当年家长们的感叹。
电影主角陈小春到北京的第一位老师是性格孤傲,与小春亦师亦友的江老师,他在第一堂课时就对着心不甘情不愿的小春说:"一、要拉你得好好给我拉,不好好拉,你别拉。二、你得喜欢,拉得高兴才拉。不喜欢不高兴,咱就不拉。再来,别想着你妈才拉,不想你妈就不拉。"
小时候妈妈拿着音乐联络簿坐在钢琴旁要我练琴时,我振振有词的把**「不喜欢不高兴,咱就不拉」**当作我不练琴的台词,直到现在我才真正的理解它的意思。
专心练琴,对年纪小的孩子来说很困难。乐器一开始都很好玩,但是当每天都必须“练习”它而不是“玩”它时就不好玩了。音阶和练习曲都不如游戏有趣,练琴开始变成了讨厌累人的事,变成了家长和小孩间的斗争。当然也有孩子从小就热爱练琴,但也因为少见,进而造就了古典音乐圈对小天才的崇赏。
很多人说学音乐需要天份,直到了一定年纪、一定程度,就会发现自己置身在一个大家都有天份的环境,这时候区分你我他的只有努力的量。天份是天生的,但懂得如何努力是后天的。
不久前朋友分享了私人小说作者小岩井的以下这段话,标题是:你这么努力为何还如此焦虑?
首先我想说“努力”本身就是一种天赋。注意我说的“努力”,是有引号的。真正的努力,应该是一种明白自己在做什么,又能时刻投入在当下和其中的自控力。而非内心烦躁焦虑,多数人的努力,只是让自己看上去很忙碌。极少一部分人,才可以做什么事都可以很快投入进去,不受打扰。这是一种极大的天赋,我认识的那些学霸,随便给他们一本书都可以很认真地看完,并且总结出自己的逻辑与收获。这种天赋的核心是,做一件事的时候心很静,没有杂念。而且我认为,这其实可以后天修,比如禅宗的正念,就是驱逐杂念,驻留当下。
当做一件事只停留在这件事,不因将来的想像和过去的回忆而打乱自己,那就是专注的最好状态。更多的天才,或者所谓成功者,在于很幸运地找到了自己能专注投入的领域。天才不是什么都会,而是知道自己不适合做什么后,就果断抛弃,专注于自己能做好的事。如果一个人对自己所做的事情完全有信心,他就不会焦躁狂热。凡是焦躁狂热者,通常都是深层的自卑心作祟。所以你去看那些学霸,你看不到他们很拼命读书的感觉,他们通常都是面无表情,非常淡定。而自修室那些头悬梁锥刺股的人,往往都是临时抱佛脚者。
当我们在做一件事的时候,先不去想着成功与否会怎么样。成功当然很爽,但如果不成功,我们是否还会享受当下做的事?如果是,我认为那就是真正的成功。
-私人小说作者小岩井。
对音乐家来说,成功从不是练几个小时的事。因为我们可以练七八个小时,上台的那十分钟还是出错;但也可以只练一小时,却带来惊艳全场的演出。观众和评审其实都不在乎他们所听是练了几个小时得到的结果,虽然听起来有点不公平,但对于只是想听到好音乐的人来说,不需要知道。
马友友的父亲在启蒙时每天只要他练琴十五分钟、钢琴家Horowitz每天练琴四小时、大提琴之父卡Casals每天练四五个小时直到九十七岁都说自己仍在进步着、我的老师Martha Katz比起练琴更注重修养。
小提琴家Jascha Heifetz说:"如果我每天练琴六小时,对于进步不会有帮助。我还有许多其他兴趣,比如看书或各种运动,诸如打网球、高尔夫、骑自行车、骑马、划船或游泳。时常发生当我该练琴时,却拿一部照相机往外跑"。
现在仍活跃的钢琴家Martha Argerichy在2000年纽约时报的访问时曾说:"我的练琴方法没有系统也不严格规律,我和钢琴有着矛盾的关系。当需要学习新曲时,我可以非常疯狂的执着。但是其他时候我完全不会碰琴。理想来说,我想练两个小时就好"。最后,既是小提琴家也是中提琴家的Pinchas Zukerman被问起练琴时,也只简单回答了:慢练。
这些传奇独奏家练琴的时间和方法都不一样,但他们都从没说过别人到底该练多少,因为练琴是很私人的事。今天你想偷懒还是想闭关修炼完全看自己。如果一边练一边想着自己其实现在不想练琴、想着自己这么努力的练了一定已经进步了很多、想着自己比那些没练的人厉害、想着这样练之后一定会完美…这些太过功利的想法其实就已经是失败的原因。拥有了适合自己的练琴习惯后,该做的就很简单,练就对了。
音乐本来就很艰深,演奏时也很无常,用再多时间都不一定可以掌握的事。但就是因为要用上一辈子,自己到底喜不喜欢就很重要了。在那些没有成就感、没有音乐会、没有比赛、没有掌声的日子里,是否还愿意练琴、还渴望音乐?
身为学生的我们需要做的只有继续享受音乐、每天花几个小时专心练琴,即使心情不好时就当锻炼肌肉记忆、和老师讨论研究音乐、读读音乐史听听音乐会,这样满心投入自己喜欢的事,当下就没什么好急的。等机会来时,准备好的人在第一个音开始之前就已经能听到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