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资料库 >> 好文分享

中国书法与西方古典音乐,竟有如此多通连之处

作者来源: 发布时间:2019-12-16

 


出差路上读蒋勋先生的《汉字书法之美》,讲到天下第一、第二、第三行书,分别是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苏东坡《寒食二首》。他在长篇解说中运用了许多音乐形象做比拟,而且引用的例子来自西方古典音乐,令人十分欣慰,西乐与国艺之间竟有如此多的通连之处。
重新端详那几幅再熟悉不过的书法名作,慢慢看出一段段音符的起承转合。
《祭侄稿》中段“父陷子死”几个字,有如布鲁克纳在一段柔板后突发的铜管悲鸣;最后那已然脱形的“呜呼哀哉”,墨干气竭,正是柴可夫斯基《悲怆》交响曲末尾的低音弦乐的缓缓消失。
《寒食二首》,堪以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配合之,时而隆起,时而沉浮,时而清澈,时而皲裂,时而稳流,时而狂涌,但总离不开一丝乡愁和哀怨。
唯《兰亭序》一下子难以找到通感乐曲,右军之神品在端庄秀丽隽逸洒脱的表象下埋藏着太多的隐意内力,似乎已经超越了音乐这种依靠动态感官刺激传导思维感悟的艺术形式所能承载的情感力量、所能包容的性灵因素。如果强以莫扎特、肖邦、舒伯特的一两部作品比拟之,不免失之偏颇,甚至有相悖之嫌。
网上有个纪录片视频“The Art of Violin”,其中有一段梅纽因讲到,小提琴家们都先在心中对音色和韵味预先有了设想,通过双手的配合努力将心中的声音通过小提琴表达出来。因此,每个小提琴家都有自己独特的音色,大师们相互熟稔,一听琴声便知道是谁在演奏。帕尔曼说唯一听不出来的是谢霖,他变化太多,能拉出各种音色。
无独有偶,一位从小练习书法的女同事讲,书法除了需要进行肌肉的熟化训练,更重要的是自己预知笔锋的走向和提捺,即心中有字,再依靠多年的训练将心中的字准确传达到纸上。
艺者之道何其相似。书者和琴者都会对自己的作品有个设计,而设计必然符合创造者心中“美”的标准,是他们按照自己的美学观念,人生信条、道德规则建立起来的美形或美声基础。就小提琴而言,格鲁米欧一定认为洁净、醇和的音色是美的,而斯特恩觉得稍显粗砺、带些牛气的音色更加美好,梅纽因的旋律线有弹性美,灵气飞动,而米尔斯坦相对工整、老成持重的乐句同样美不神收。
可见,虽然万紫千红、百花齐放,但是美也是有共性的。音乐、绘画、书法、器皿、建筑,所有这些声、色、形承载的艺术形式,千变万化却又殊途同归。








 

版权声明:来源于古典音乐家网的作品(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未经古典音乐家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 、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过古典音乐家网书面授权的本网内容,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古典音乐家网”。违反上述声明的,古典音乐家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文章

  • ·【好文分享】古韵新声,赏诗词之歌的跨时代魅力
  • ·【好文分享】他们是音乐的魔术师,用音符捕捉..
  • ·【好文分享】用指尖起舞,引领听众穿梭情感的深海
  • ·【好文分享】雅俗共赏的古典名曲,唤醒沉睡已..
  • ·【好文分享】古典音乐,如山之巍峨,如水之灵动
  • ·【好文分享】那些熟悉的旋律,是我们共同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