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资料库 >> 好文分享

“改”其实也是一门学问!

作者来源: 发布时间:2018-07-20

 


考察一个孩子的音乐才能,往往不是看他现在弹得好不好,而是看他改得快不快。“改”的能力,便是学习能力,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如果“改”的能力强,那么不管现在处于什么位置,只要悉心指导,将来定会走得很远。


“改为何变得那么难”

不少琴童“谈改色变”,叫他们改个指法改个错音比登天还难。而他们给自己找的借口往往如出一辙:弹习惯了,改不了了。这个时候我就生气了:那你在家自己弹弹好了,还来找老师上什么课?上课就是要来“改”的!学琴的过程,就是不断在改的过程。不改就停滞不前,没有提高。为什么“改”这件事情放在弹琴里面就变得这么难呢?


小时候弹琴识谱慢,合手练的时候更是困难。往往好不容易练了一两个星期,才刚刚把左右手合在一起。这个时候若是有人对你说,对不起,你之前有个地方一直都练错了,得改。立马就要崩溃了天。可是没办法,只有两个选择,第一、坚决不改!第二、认命的改吧,谁叫自己练错了。于是很多年后,选二个的琴技已经精进的许多,选第一个的仍然停滞不前,原地踏步。


把“改”融入到教学中去

因此,想进步就得吃苦头,就不能怕“改”。当然,关于“改”的能力也是可以培养的。不仅要培养,而且要从娃娃抓起。首先呢,在上课的时候,就会有意识地多要求学生做变化。这一点也是受启蒙教材菲伯尔的编纂者菲伯尔先生本人的影响:同样的乐段重复练习数遍多么枯燥,我们做一些变化,让这些重复练习看起来不那么机械重复。比如将同一个乐段移到不同的八度来练习,这样的练习还有熟悉键盘,保持听觉的新鲜感的功用。当然,这也是众多的思路中的一种,老师完全可以发展出更多适合自己学生的思路。其实只用在演奏中做一点点变化,耳朵就能始终着保持一种“觉醒”的状态,练琴往往会事半功倍。


说到听觉新鲜感,做老师的常常抱怨学生弹琴耳朵不听,其重要原因就是机械的重复练习太多,听太多遍一样的,耳朵没有新鲜感了,当然就麻木了,自然就不听了。因此,无论是回头复习弹熟的曲子,还是练熟的曲子做变化再练,都能够重新激发学生对于音乐的新鲜感。新鲜感是弹琴的重要乐趣,也是艺术创作的重要源泉。


然后,关于如何“改”,才能改得快,改得彻底,改得愉快,也是需要老师的培养。除了要求学生“要仔细”、“要细心”之外,应该要有更多方法,帮他们如何细心,如何第一时间抓住错误,如何最快地改正错误。


这些方法其实以前已经提到不少了。比如耳朵,敏锐的耳朵是避免错误的关键。这需要长期的培养,对于音乐风格有了一定了解之后,要对于自己弹出的声音做反思,这个声音到底对不对?在启蒙的时候,老师便可以开始启发学生进行反思,审视自己的声音。


这里给大家支一招:学习审视自己的声音,从听错音开始。孩子练琴的时候一旦弹错,并不是马上要求他改对。而是先看清乐谱上写的是什么音,然后仔细听自己弹成了什么音,再比对两者的区别——声音的区别,手感的区别等等。这正是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为了改掉错音,必须先要了解错音。


结语

总之,“改”也是一门学问。不过还是那句话,这些方法都来自于教师的经验,无论是自己练琴的经验,还是教学的经验,还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才好。










版权声明:来源于古典音乐家网的作品(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未经古典音乐家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 、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过古典音乐家网书面授权的本网内容,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古典音乐家网”。违反上述声明的,古典音乐家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文章

  • ·【好文分享】来听听音乐剧中的名曲,让人沉醉
  • ·【好文分享】爱尔兰音乐,低吟浅唱却直抵人心
  • ·【音乐百科】莫扎特不自由,但他的音乐充满自由!
  • ·【音乐百科】格鲁克的歌剧改革是如何影响歌剧..
  • ·【好文分享】大提琴的一往情深,只想送给情深的你
  • ·马勒声乐作品《帕多瓦的圣安东尼斯向鱼说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