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资料库 >> 音乐百科

拉赫玛尼诺夫: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Op.18

作者来源: 发布时间:2015-08-29

 

 

 

 

作品介绍
 
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钢琴协奏曲》是创作于二十世纪的最受欢迎的钢琴协奏曲之一,也是当今音乐会上久演不衰的曲目。这首著名的协奏曲是作曲家通过心理治疗,走出创作危机和心理阴影,战胜自身的成果。
1892年拉赫玛尼诺夫从莫斯科音乐学院毕业后,以“自由艺术家”的身份开始新的生活。当时莫斯科的音乐家们经常出入大饭店,那里有诱人的吉普赛合唱队在招徕顾客。这些吉普赛人大多抱着“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观念,他们时而激昂兴奋,时而又一落千丈地陷入极度的消沉之中。这种生活观念也感染了莫斯科的音乐家们。大约在此时,拉赫玛尼诺夫认识了彼得·罗迪斯申斯基(Peter Lodischensky)和他具有吉普赛血统的年轻迷人的妻子安娜。拉赫玛尼诺夫开始倾心于安娜,写了一首《哦!不,我求你不要离开我》的歌曲献给她。1895年9月12日,他的第一部交响曲诞生于伊凡诺夫卡,题献者为神秘的A.L.,即安娜·罗迪斯申斯基(Anna Lodischensky)。因为这部交响曲的乐思主要来自他献给安娜的歌曲的钢琴伴奏部分,所以这部交响曲对拉赫玛尼诺夫来说非比寻常。他坚定地相信,这部作品会成为他迄今为止创作的高峰。然而,由于排练不当,1896年3月28日这首交响曲在圣彼得堡首演的效果很差,拉赫玛尼诺夫没等音乐会结束就夺门而出。首演的失败和刻薄的评论使他备受打击,很长时间没有再作曲。
1899年4月19日,拉赫玛尼诺夫受邀去伦敦举行音乐会。英国皇家爱乐协会邀请他次年再度访英演奏他的《第一钢琴协奏曲》,但拉赫玛尼诺夫允诺创作一首新的钢琴协奏曲。当他开始构思这部钢琴协奏曲时,发现自己陷入了空前的创作危机之中——他丧失了创作灵感。客观上,过多的钢琴演奏和指挥使他无暇作曲;主观上,《第一交响曲》首演失败的阴影始终没有消散,同时他还面临着与安娜·罗迪斯申斯基终止关系的境况。
拉赫玛尼诺夫陷入创作危机和心理危机使许多朋友为他担心。他的姑父亚历山大·萨亭(Alexander Satin)请求亚历山德拉·列文公主(Princess Alexandra Leivin)帮忙,后者给拉赫玛尼诺夫提供了两次拜访当时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的机会,但托尔斯泰的忠告也未能激励拉赫玛尼诺夫。当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在欧洲很盛行,于是在拉赫玛尼诺夫本人的同意下,萨亭约请了一位心理医生给他诊治。这位名叫尼古拉·达尔(Nikolai Dahl)的医生是位博士,擅长神经学和催眠术。他同时也是位业余音乐家,对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比较熟悉。拉赫玛尼诺夫后来回忆说:“我的亲属们曾要求达尔大夫竭尽全力来医治我的精神冷漠症,并且要取得让我能够重新作曲的成效。达尔问,他们希望我创作的是哪一类作品,我回答是‘一首钢琴协奏曲’,因为这正是我曾答应为伦敦的友人创作,尔后又在失望之中放弃写作的。于是我便听到日复一日不断重复的催眠语,当时我躺在达尔大夫书房内的扶椅上,处于半睡眠状态,耳边翻来覆去地响着那些话:‘你会开始写协奏曲……你会写得称心如意……协奏曲的品质会很好……’尽管这听起来难以置信,然而这种疗法确实帮助了我。在进入夏天时我又重新开始创作了。素材大量涌现,新的乐思又开始在脑海里翻腾——比我写这首协奏曲所需要的多得多。到秋天时我已完成了协奏曲的两个乐章:行板和末乐章,以及一首为两架钢琴写的组曲的草稿。”
这首钢琴协奏曲的后两个乐章于1900年12月15日在莫斯科首演,萨亭一家、列文公主和达尔博士等朋友都出席了这场音乐会。演出的成功促使拉赫玛尼诺夫于1901年5月4日完成了这首曲子,并题献给达尔博士。
 
 
 
作品分析
 
第一乐章——中板,c小调,2/2拍子,奏鸣曲式
第一乐章一开始是独奏钢琴轻声奏出一长串无伴奏的和弦,就像远处传来的钟声。这朦胧沉闷的声音是典型的拉赫玛尼诺夫的音响,它们也令人联想到许多世纪以来俄罗斯民族对大钟的酷爱。钟声对拉赫玛尼诺夫来说意味深远,他在儿时对诺夫哥罗得的圣索菲娅大教堂的钟声留有深刻的印象,后来他曾多次说过钟声能够表达人类的各种感情。
接着,弦乐飘然而至,以c小调演奏忧郁深情的旋律,钢琴则以沸腾的波浪音型充作背景。这支旋律气息宽广,开头的音调有着充足而丰富的发展,但在这里,歌唱性的发挥又完全服从于坚定、权威的节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颂歌和进行曲的色彩。这个主题虽然不是俄罗斯民歌的直接引用,但它却深具民族特点,其旋律与和声同俄罗斯典礼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
钢琴很快地占据了主导地位,逐渐推动进行的速度,直到音乐迸发强有力的高潮。很快,旋律转入降E大调,中提琴奏出一个简短而富有表现力的旋律,引出钢琴独奏的抒情的第二主题(01段02分45秒)。第二主题的形象在第一乐章中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它甚至统御着整个乐章的发展。呈示部接近结束时,第一主题开头的动机重又出现,但这时它显得平静而安详,同钢琴声部的一些典雅的音型诙谐地相对置。
乐章的发展部(01段05分16秒)比较简短,它以第一个中提琴旋律开始,大提琴和低音提琴阴沉的节奏以钟声主题的动机加强了紧张度。之后,独奏钢琴主宰全局,再次以一连串眼花缭乱的急速推动进行。最后,出现一个新的主题(01段05分37秒),它的音调显然是从第二主题派生出来的,而它那清晰明快的节奏又近似第一主题。这个主题具有独立的作用,也可以叫做第三主题,它成为发展部的基础。音乐从稍带不安的情绪逐渐转化为悲壮的激情,并在进入再现部前形成高潮。这时,钢琴声部上的第三主题同乐队演奏的第一主题交织在一起,音乐具有胜利狂欢的进行曲特点。
极其兴奋的过渡段将音乐引入狂风暴雨般的再现部(01段07分02秒)。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以极强的力度奏出阴暗的第一主题,同时钢琴雷鸣般地奏出钟声节奏予以伴随。但音乐的情绪缓和了下来,最后只有钢琴以其柔和的音响结束第一主题的咏唱。第二主题转入降A大调再现,由圆号平稳地吹出,景象一片平和。
尾声(01段09分33秒)从第二主题的简洁陈述开始,随后是第三主题,这两个主题的进行速度放慢,节奏流畅,情调平和,很像一幅带有淡淡哀愁的风景画。突然,一阵突然爆发的富有节奏的动力结束了整个乐章。
 
第二乐章——绵延的柔板,E大调,三部曲式。
拉赫玛尼诺夫称这一乐章为“行板”,这一术语在当时是用来标志“慢乐章”的。这个乐章实际的速度为“绵延的柔板”。这一夜曲般的乐章以加弱音器的弦乐开始,独奏钢琴伴奏着由长笛、单簧管和双簧管吹奏出美妙的主题。不难看出,这个主题开头的旋律进行在音调上同前一乐章第二主题有点相近。
在钢琴续奏这个清澈的主题之后,一个短小、动人心扉的高潮平稳地将音乐引入该乐章热情的中段(02段03分57秒)。乐队只出现基本主题的一些回声,独奏钢琴的一些活跃的音型跃居第一位,像是一首轻快诙谐的钢琴练习曲,然后就以光辉有力的华彩乐段作为结束。
在乐章的最后一段,基本主题的再现有所压缩,它又唤回了听者对那沉思的回忆,这种情绪即使在乐章的简短结尾中仍没有消失。
第三乐章——诙谐的快板,c小调,2/2拍子,奏鸣曲式
最后乐章是一首快速的情绪欢腾的终曲。弦乐、低音木管乐器和低音铜管乐器奏出一个反常的节奏音型,在一阵令人紧张的渐强后,出现一个短小而具有戏剧性的独奏段。
乐章的第一主题(03段00分36秒)充满着热力、生机和欢乐,它以其简洁有力的音调、丰富的节奏、不可遏制的进行和钢琴明亮清脆的音响而征服听众。
第二主题(03段01分58秒)由中提琴组和一支单簧管奏出,其旋律进行柔和、流畅,宽广如歌。
乐章的发展部(03段04分15秒)以第一主题为基础,拉赫玛尼诺夫广泛揭示这个主题的丰富内涵,包括勇武的毅力、舞蹈的典雅以及诙谐的轻快等等方面,而且几乎又是“一气呵成”。它那罕见的力度则靠始终不减的快速进行、决断有力的音调和清晰坚定的节奏形成。
在乐章的再现部(03段06分14秒)中,第一主题稍一露面,便由连接段带入第二主题。乐章的尾声(03段08分56秒)很长,在这里第一主题重又出现,进行逐渐加快,力度不断增长。钢琴这时虽处于伴奏地位,但它以华彩音型、八度音、和弦等钢琴技巧组成的音流,与乐队竞奏而到达天旋地转的境界。在一个令人引起警觉的小休止之后,整个乐队全力奏出第二主题,而在钢琴提供的强有力的和弦背景中,还不难听到第一主题开头动机的音调。这时,第二主题已经不在具有原来的抒情色调,而成为庄严的颂歌。整个作品以音响饱满的和弦乐句构成的排山倒海的狂潮作为结束。
 
 
 
 
 
 
 
 
 
版权声明:来源于古典音乐家网的作品(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未经古典音乐家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 、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过古典音乐家网书面授权的本网内容,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古典音乐家网”。违反上述声明的,古典音乐家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文章

  • ·【音乐百科】学习小提琴应该掌握的一些知识,..
  • ·【音乐百科】《西塔琴》披头士歌曲背后的印度..
  • ·【音乐百科】脉络的承接—关于贝多芬第一、第..
  • ·【音乐百科】脉络的承接—关于贝多芬第一、第..
  • ·【音乐百科】脉络的承接—关于贝多芬第一、第..
  • ·【音乐百科】古典音乐真的“净化灵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