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雅乐是古代帝王祭祀、朝会等大典所用的音乐,别于民间的音乐。是祭祀乐、丹陛大乐、典礼音乐等。那么中国的雅乐在哪里呢?我就来回答您的问题。
其演奏形式和所用乐器都有严格的规定,中国雅乐乐器使用中国最传统的“八音”《周礼·春官·大师》:“皆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郑玄 注:“金,钟鎛也;石,磬也;土,埙也;革,鼓鼗也;丝,琴瑟也;木,柷敔也;匏,笙也;竹,管箫也。”一直到清末中国雅乐都严格遵守周礼中的规定,只会使用这些原产中国的乐器,现在在天坛神乐署保留的全套清代雅乐乐器就与周礼中所记载的一模一样。目前天坛神乐署正在研究复原天坛祭祀用的乐曲,去天坛神乐署可以见到一些明清的雅乐古乐器,这是乐器实物;至于曲调不好说,但愿今后能恢复罢。
雅乐就在祭孔乐舞中。几十年前拍的山东孔府祭祀电影资料,至今保存,是很珍贵的。湖南浏阳礼乐也保存下来,也是很宝贵的。在大量祭祀孔子的地志等资料中也有不少文武舞蹈资料;
明代朱载堉的雅乐舞谱最为宝贵,至今仍可按谱复活。如<灵星小舞谱》、《旋宫合乐谱》、《六代小舞谱》、《小舞乡乐谱》、《二佾缀兆图》
查询已经出版的《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各省卷本,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展现在我们面前:相当数量的省卷中都有以上所列的部分或全部曲牌,它们还活在民间。诸如[朝天子][水龙吟][醉太平][清江引]等乐曲在各地传承与历史上官方礼仪用乐的相通性决非偶然,这与承继这些乐曲的官属专业乐人在乐籍制度解体后转而将其用于民间礼俗之中不无关系,这是历史上官方礼乐体系中用乐积淀在民间的结果。一曲《朝天子》,传承六百年。(从《朝天子》管窥礼乐传统的一致性存在 项阳、张咏春文。文中将云南禄劝土司府藏本中的《朝天子》与乾隆《律吕正义后编》中导迎大乐《朝天子》,乃至其后多个版本和当下活体存在的十多个省市的同名乐曲相比较,看到国家礼乐层面的一致性存在。云南禄劝、武定土司府所存、被专家鉴定为“明初用纸”的谱本上至少有《朝天子》、《将军令》、《小将军》、《水龙吟》、《沽美酒》等几首曲名与明代礼仪乐曲相同。以上几首是明代皇宫官府中必用的礼仪乐曲,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是当下所见最早的明代礼仪乐在地方官府中所用的谱本
又见项阳《关注明代王府音乐文化》,刊《音乐研究》2008年第1期永乐钦赐寺庙歌曲的划时代意义 见《中国音乐》2009年第1期)又有《诗经·国风·周南》词《风雅十二诗谱》杨荫浏译谱黄祥鹏改订历代燕乐也未失传,西安古乐、五台山佛教古乐之中就有很多曲调。
下边例举一下历代燕乐(即俗乐)的遗存与研究文献。注意,只是一小部分。
黄翔鹏 两宋胡夷里巷遗音初探 1997
杨荫浏.阴法鲁 宋姜白石创作歌曲研究 1957
霓裳中序第一等
叶栋 敦煌唐人曲谱 1982
席臻贯古丝绸之路音乐暨敦煌舞谱研究 1992
王小盾 解析敦煌舞谱结构的钥匙--"十六字诀"和"乾舞谱说"
何昌林 天平琵琶谱之考,解,译 1983
叶栋 唐传十三弦筝曲二十八首(上) [期刊论文]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87
陈应时论姜白石词调歌曲谱"ク"号 1982
纪园 姜白石自度曲乐谱中的折声,掣声与《扬州慢》 1989
宋代古谱‘愿成双'初探 1983
钱仁康 魏氏乐谱考析 1989
明末清乐歌曲八首的"译谱后记" 1987
黄翔鹏.逝者如斯乎……:古曲钩沉和曲调考证问题.文艺研究,1989,
文中考证词调作品有山西五台山青庙音乐《三昼夜本》中的歌曲《望江南》和吹腔乐曲《万年欢》,认为它们分别是唐《望江南》和隋唐伎乐曲调;《菩萨蛮》与《瑞鹧鸪》分别为唐代缅甸传来的古乐和龟兹大曲《舞春风》,还对宋曲牌《念奴娇》、《小重山》、《感皇恩》等曲进行了考证]。
五台山佛乐保存有《瑜伽焰口起止规范》46首、《瑜伽焰口吹腔之部》13首、《禅曲青庙之部》18首、《青庙禅曲吹腔之部》34首、《三昼夜本》29首、《五台山鼓房音乐》八大套64首、《禅曲西藏之部》7首、《黄庙禅曲诵经吹腔之部》60首,总计271首。其中,不乏唐宋以来青黄两庙的词曲歌谱,如《五台山赞》、《大唐五台山曲子五首——寄在{苏莫遮)》、《望江南》、《三皈依》、《五会念佛》、《浪淘沙》、《豆芽黄》、《十报恩》、《菩萨蛮》、《双调五供养》、《华严会》、《跳布扎》、《下五台》、《台山五寺景歌》、《五台山鼓房音乐》八大套曲等等,就是唐宋以来遗留下的五台山佛教音乐的词曲。故被誉为“中国佛教音乐的活化石”,是唐宋以来五台山佛教遗留下来的珍贵的世界非物质遗产。
汉代创作了一些具有民间风格的雅乐舞蹈。汉初巫风很盛,汉高祖祭祀天地山川使用了北方的秦巫、晋巫和南方的荆巫、汉巫等。巫教的流传在很大程度上是运用歌舞娱人的手段, 巫 、 舞 同音,巫者以舞降神。汉高祖曾下今天下立灵星祠,祭祀灵星成为全国性祭祀活动。灵星是天田星,主谷,又称后稷神。祭祀时跳灵星舞。灵星舞大概起源于民间的农作舞,又用于祭祀,以后升格为雅乐舞蹈。舞者为童女16人,舞蹈动作是教民种田的劳动过程,模拟农业劳动,有除草、耕种、耘田、驱雀、舂簸等动作。从西南地区传入中原的賨人舞蹈《巴渝舞》,本是一种民间舞蹈,传入中原后成为宫廷舞蹈,以后又演变为雅乐舞蹈。 巴渝舞 和 灵星带 同属群舞。
汉代编排有序的群舞,注重队形的整齐,动作的规范,整体感强。很少运用多层次的队势、参差不齐的舞姿、此起彼伏的舞动、丰富多变的场面来表现舞蹈的内容、美感和意境,大多是用 大齐舞 的编导手法来表现群舞场面,在整齐、统一、协调的律动中,使人感受到群体的力量和美感。汉代群舞保存了古代舞蹈质朴无华的风貌,具有统一、协调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