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资料库 >> 好文分享

20世纪西方音乐名作100篇及其短评(068——099)

作者来源: 发布时间:2015-03-31

 

 

 

 

(八)1960~1969年
 
068:《广岛受难者挽歌》/弦乐队/1960年/彭德雷茨基/波兰/
 
069:《战争安魂曲》/康塔塔/1961年/布里顿/英国/
老道的斯特拉文斯基预言这是一部“昙花一现”的作品,看来只能让他失望了。
 
070:《情侣悲歌》/歌剧/1961年/亨策/德国/
他的歌剧一向不错。
 
071:《大气层》/管弦乐/1961年/利盖蒂/匈牙利/
 
072:《第四交响曲》/交响曲/1936~1961年/肖斯塔科维奇/苏联/
这是肖斯塔科维奇15部交响曲中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作品。如果你想花最少的时间来了解和把握肖斯塔科维奇交响曲创作方面的所有特点,那只能听它了。
 
073:《列日三景》/电子音乐/1961年/普瑟尔/比利时/
机灵的普瑟尔用保守的观念来处理“先锋”的电子音乐,这怎能不让“我要的真的不多”的听众心满意足呢?
 
074:《埃玛》/钢琴独奏/1961年/泽纳基斯/希腊/
 
075:《钢琴协奏曲》/协奏曲/1962年/巴伯/美国/
这个时候还有谁还有心思写“正统”的钢琴协奏曲啊!20世纪作曲家中的保守派,确实应该受到政策倾斜与细心保护,因为几百年后能留下的作品有可能就是这些人写的。
 
076:《菲洛梅尔》/女高音与磁带/1963年/巴比特/美国/
在布莱兹先后否定了勋伯格与梅西昂之后,巴比特在1958年发表了“霸道”的《谁管你听不听》,准备与全体听众决裂。但这部作品说明了他还是牵挂着听众的——在复杂严密的设计前提下尽可能增强作品的变化与表现力。
 
077:《多利亚地平线》/室内乐/1966年/武满彻/日本/
日本的音乐开始出现在东方地平线上。
 
078:《十一月的步伐》/琵琶、尺八与管弦乐队/1967年/武满彻/日本/
底气十足、非常平静地运用我们中国的材料!
 
079:《一周间》/钢琴独奏(概念音乐)/1968年/施托克豪森/德国/
这部作品的乐谱是由词语构成的:“弹奏一个音,继续弹奏它,直到你感到,你应该停下来为止。”选这部“音乐”作品,完全或者仅仅是为了说明,20世纪最后三十年的一些“作曲家”们为了求新求异,曾经“失去主张”到了什么样的程度。这还远远不是最极端的例子,有另外一首仍然不是最极端的例子——罗伯特·莫兰的《钢琴与钢琴家》为证:“钢琴家走上舞台,直接走到音乐会大钢琴旁;爬上去并坐在琴弦上,让钢琴弹他。”
 
080:《交响曲》/人声与管弦乐/1968年/贝里奥/意大利/
贝里奥以尽可能宽广的胸怀广收博采,达到了使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东西,偶然和必然的东西,清晰和模糊的东西,深刻和肤浅的东西变成“一起发响的声音”的目的,实现了“交响”的古老定义,形成了最具个性而又被普遍认可的作品。
 
081:《第十四交响曲》/交响曲/1969年/肖斯塔科维奇/苏联/
 
082:《乐队篇章》/管弦乐/1969年/卢托斯瓦夫斯基/波兰/
作曲家成熟时期运用“有控制的偶然对位法”写成的几部最有名的作品中的一部。
 
083:《HPSCHD》/无需也无法归类/1969年/凯奇、雷贾伦·希勒与所有观众或者听众/美国以及不确定的其他国家/
耳朵有时候真是次要的!这次演出动用了7架古钢琴、52条扩大了的由电子计算机产生出来的音响磁带、6架放映着工艺技术片的电影放映机、若干计算机程序、若干外语指令以及若干色彩斑斓的幻灯片,演出持续了若干小时。在演出过程中,人们在宽敞大厅内随意走动,获得“艺术”与“生活”的完美“结合”。可能吗?
 
(九)1970~1979年
 
084:《远古儿童之声》/女中音、童声男高音与室内乐/1970年/克拉姆/美国/
克拉姆是最“美国”的作曲家。
 
085:《黑天使》/电声弦乐四重奏/1970年/克拉姆/美国/
题材是“异国”的,传统是“带电”的,这是克拉姆的定位之一。
 
086:《“遭遇”之二》/日本雅乐与管弦乐队/1971年/石井真木/日本/
这是作曲家将管弦乐曲《迪波尔》与日本雅乐《紫响》这两首独立的乐曲合二为一同时演奏构成的作品。它比成熟的“拼贴音乐”简单、彻底并且有效地表现了“内容”——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交融。认真地想一想,作为后来者的石井真木轻易地成就了一个大手笔,有一点威廉斯孜孜以求的“结束一个时期”的味道。
 
087:《大宇宙》/扩音钢琴/1972年/克拉姆/美国/
灵感是别人的,做法是自己的,这是克拉姆的定位之二。
 
088:《第十四弦乐四重奏》/室内乐/1973年/肖斯塔科维奇/苏联/
如果这部作品是一个没有名声的作曲家写的,它可能要被批评为“毫无章法的混乱”或者“完全不是弦乐四重奏的音乐”。然而,它不是的。
 
089:《历史交响乐组曲》/管弦乐/1974年/史韦沙/瑞士/
用音符来勾勒音乐历史这既需要圆熟的本领,还需要先下手为强,哪怕再来一次,都是多余的。
 
090:《悲歌交响曲》/人声与室内乐/1976年/古雷斯基/波兰/
在波兰先锋派中他是最不先锋的。
 
091:《谱式》/管弦乐/1978年/布莱兹/法国/
声音不错。
 
(十)1980~1989年
 
092:《系列Ⅰ—Ⅹ》/独奏或者独唱/1958~1980年/贝里奥/意大利/
尽可能挖掘包括人声在内的单一乐器的潜在能力,是20世纪作曲家对音乐史实实在在的贡献之一。它们可以被看作是传统乐器“现代演奏法”的百科全书。
 
093:《第一交响曲》/管弦乐/1983年/伊伊桑/韩国/
这部作曲家66岁高龄创作的作品与次年的《第二交响曲》以及1977年的《音型协奏曲》一道,早已成为作曲家总结和发挥自己长期以来创作理论与实践的成熟之作,并坚强有力地支撑着伊伊桑作为20世纪下半叶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的地位。比较麻烦 的是,除了出身地和血缘外,他的大半生经历和他的音乐风格更是“德国的”。
 
094:《猎户座与七星团》/大提琴与管弦乐队/1984年/武满彻/日本/
亚洲音乐真的要崛起了。
 
095:《听觉中的DoRe两音》/室内乐/1984年/贝里奥/意大利/
这个时候能听清楚两个音就已经不容易了,看来贝里奥也要开始返朴归真了。
 
096:《第三交响曲》/管弦乐/1985年/戴维斯/英国/
 
097:《钢琴练习曲第一卷》/钢琴独奏/1985年/利盖蒂/匈牙利/
这部作品可能代表了钢琴音乐未来的方向。
 
098:《回声奏鸣曲》/小提琴独奏/1985年/谢德林/俄罗斯/
这部纪念巴赫诞辰300周年的应景之作,最起码告诉我们,“遥远”的巴赫离开我们其实并不太久,而音乐世界在短短的几十年里已经变成了这个样子。
 
099:《大提琴协奏曲/协奏曲》/1986年/施尼特凯/俄罗斯/
用1986年的、施尼特凯的、为大提琴写的协奏曲作为“回顾与总结”的最后一首作品,是可遇不可求的“完美境界”。
 
说明:从1990年到1999年这十年的音乐创作,只能成为一个世纪悬念——可能出现了优秀的甚至是作为21世纪先声的杰作;也可能什么都不是。

(完)
 
 
 
 
 
 
 
 
 
 
 
 
 
版权声明:来源于古典音乐家网的作品(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未经古典音乐家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 、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过古典音乐家网书面授权的本网内容,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古典音乐家网”。违反上述声明的,古典音乐家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文章

  • ·【好文分享】来听听音乐剧中的名曲,让人沉醉
  • ·【好文分享】爱尔兰音乐,低吟浅唱却直抵人心
  • ·【音乐百科】莫扎特不自由,但他的音乐充满自由!
  • ·【音乐百科】格鲁克的歌剧改革是如何影响歌剧..
  • ·【好文分享】大提琴的一往情深,只想送给情深的你
  • ·马勒声乐作品《帕多瓦的圣安东尼斯向鱼说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