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的一种抒情特性曲。即兴是指创作动因的偶发性而言,类似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偶成”。F.舒伯特的作品90、142以及F.F.肖邦的作品 29、36、51和《幻想即兴曲》是这一体裁的典范作品。B.布里顿曾用此词作为他钢琴协奏曲中经修订过的第三乐章的名称。所谓即兴创作,就是不预先把谱子写出来,而是在乐器上一面创作一面演奏。在十九世纪以后,即兴创作已不流行,不管幻想曲也好,即兴曲也好,都是把谱子先写出来再演奏的了,但在格调上还是带有一些即兴创作的特点。
它原是钢琴独奏曲的体裁名称,后也用于其他乐器的独奏乐曲。它是即兴创作的器乐小品,常由激动的段落和深刻抒情的段落组成,所以大多数是复三部曲式的。即兴曲这个名称是舒伯特创造的。它没有明显的体裁特征,一般是指作曲家未经事先预备而临时作成的乐曲,即往往是一时灵感的流露。乐曲的构成为三段体式: 第一段为升c小调,右手与左手以不同的节奏型急速地交合,使人产生一种幻觉;中段为降D大调,有优美如歌的旋律,把听众带入一个幻想中的美丽世界;然后回到第一段。尾声为中段的旋律在低音部反复,仿佛幻想中的世界还在时隐时现,酝酿出一种余韵袅袅的效果。
即兴音乐开始出现于十九世纪之初.是一种音乐格调具有即兴创作性质的乐曲,但并不是真正即兴创作出来的作品。在形式上,即兴曲并不象幻想曲那样自由,常常采用变奏曲、三段式、复三段式等规范化的形式。舒柏特写过八首钢琴即兴曲,大都采用复三段式的形式;但音乐挥洒自如,并不受形式的束缚,好象是水到渠成,自然地流注出来的。如他的《降A大调即兴曲》分三大段:第一大段具有浓郁的抒情气息,象一首真挚纯朴的歌曲。其中又分三个小段:第一小段中从容不迫的歌唱性旋律,在第二小段中变为强劲有力的和弦进行,好象昂奋热情的语言,第三小段回复了第一小段亲切如歌的主题。第二大段从头至尾贯穿着三连音节奏的分散和弦,有如溪水潺潺,川流不息。其中也分三个小段,也象第一大段一样,两头比较平静,中间向高潮发展。最后,第三大段是第一大段的再现。
4大调
1.降A大调,OP.29,作于1837年,呈献给德·罗伯伯爵小姐,3段体。全曲以戏谑的形态贯通,左右手连续的3连音符的摆动音型非常迷人。尼克斯对其中段的评述:“像是泉水池里的水泡闪烁着光亮,阳光就照在水面上。”
2.升F大调,OP.36,作于1839年,表现形态为叙事曲的叙述要素及夜曲冥想要素的综合。此曲由晚钟似的低音部上方,传来忧郁而富夜曲风格的旋律,接着的连续和弦转为朦胧的歌唱,右手插入句终了后,夜曲风格旋律在三连音符音型伴奏下重现,此时转为F大调。不久又回到主题,主旋律经过修饰并加以变化处理,尤其32分音符处理非常迷人。回到梦幻和弦,然后似烟雾渐渐消散,最后八度音突起,冲破原来的梦。
3.降G大调,OP.51,作于1842年,呈献给艾斯蒂哈伯爵夫人,3段体。尼克斯评说:“开头相对方向蛇行一般的二声部律动及旋律,使人想起降A大调第一号即兴曲,不过两者个性截然不同。此曲完全是病态似的不安,有哀伤的特征,松懈无力的半音阶进行及三度、六度音之连续性摇动,使中段有很大的安宁感,且呈示了降D大调和弦的力与热,有雄辩效果。不过,这里还是有哀伤的半音阶经过音,而那些忧郁的、断断续续的伴奏一点也不快活。此曲虽非常优美,但整个在不健康、有待拯救的情绪中。”
4.升C小调,OP.66(幻想即兴曲),可能作于1834年,呈献给狄斯特夫人,由冯达纳作为遗作发现出版。这首作品在演奏方面难度极大,内容深奥且富于幻想。这是肖邦二十四岁时(1834年)的作品,却直到他去世之后, 才在乐谱夹内被后人发现,于1855年出版。标题《幻想》则为出版时所取。据说作者认为这首乐曲的主旋律与法国作曲家莫舍列斯的一首即兴曲的主题有些相似,因此作者为了免遭非议而拒绝在生前出版。其实这首乐曲的内容远比莫舍列斯的那一曲丰富得多,结构也严谨得多。通过这一典故,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在创作方面的严谨态度。
代表作
肖邦有一首《幻想即兴曲》,它的曲名,意味着这个曲子既有幻想曲的特点,又有即兴曲的性质。这首钢琴曲也分三段,在第一段中,上下奔腾的快速旋律,表现出奔放激动的情绪;中段气息宽广的歌唱性主题,妩媚动人,充满柔情;第三段是第一段的再现,但速度更快,热情更加高涨。当音乐从高潮上平静下来时,中段的抒情歌唱性旋律的第一个乐句,又在低音部出现,但这已经是“尾声”了。
《幻想》即兴曲(作品66号,升c小调,遗作)最为脍炙人口。这首作品在演奏方面难度极大,内容深奥且富于幻想。这是肖邦二十四岁时(1834年)的作品,却直到他去世之后, 才在乐谱夹内被后人发现,于 1855年出版。标题《幻想》则为出版时所取。据说作者认为这首乐曲的主旋律与法国作曲家莫舍列斯的一首即兴曲的主题有些相似,因此作者为了免遭非议而拒绝在生前出版。其实这首乐曲的内容远比莫舍列斯的那一曲丰富得多,结构也严谨得多。
古典音乐的即兴
在中世纪或以前,作曲家和演奏家并没有明显的分工,不少作曲者同时亦时演奏者。而西方的乐谱在中世纪刚发展时比较简略,令演奏者有不少自由,如最早期的额我略圣歌只标明音高,而节奏由演奏者根据经验决定。在音乐的学习过程中,乐师要学会在固定旋律(cantus firmus)上加上即兴演奏的对位旋律,因此有不少音乐是没有在乐谱上记录下来的。[1]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开始有文献记载一些即兴演奏的技法。演奏者除了要懂得即兴对位以外,有时甚至会不依据任何默认的结构去即兴演奏。
到了巴洛克时期,作曲家开始注明装饰音,甚至把装饰音的音符写在乐谱上。但如何在旋律上加上装饰音,仍然有不少的自由。而在演奏键盘乐器或其它伴奏乐器时,演奏者通常会跟据数字低音加上自己即时创作的乐句。在演奏重复的段落时,旋律乐器亦常常自行加上各种变化。不少演奏家,如擅长管风琴的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亦以能够即兴演奏赋格曲而闻名。
古典主义音乐时期,不少协奏曲皆有华彩段落,这些段落通常作曲家会留白,容许独奏者自行发挥,例如莫扎特自己会即兴演奏钢琴协奏曲的华彩段落。莫扎特和贝多芬都曾经和其它演奏家比赛即兴演奏的能力。但与此同时,作曲家在乐谱上的标记越来越仔细,开始加上音量、感情等等的标记。
在浪漫主义音乐时期,仍然有不少作曲家本身亦是即兴演奏的能手,如李斯特在沙龙演出时,往往加上新的创意。但在整个十九世纪的发展,音乐制作过程中作曲家和演奏家分工,加上乐谱出版蓬勃,乐谱的记录越来越仔细,有时作曲家会对每一个音的音量、音色等等作出精细的标记,让演奏者即兴的自由大大减少。从这时期开始,古典音乐演奏者皆重视视奏乐谱的训练,而减少了即兴演奏的锻炼。但在歌剧的领域里,不少演唱者依然喜欢加上自己的华彩段落。
在十九世纪后期艺术音乐蓬勃的同时,不少民间音乐,如东欧和西班牙的吉卜赛音乐,以至来自世界各地,如西非或印尼爪哇的甘美兰音乐,仍然保留着即兴演奏的传统,当欧洲人开始接触世界各地的时候,也开始受到这些音乐文化影响,引致后来爵士乐和流行音乐发展。
二十世纪初期,出现了荀伯格等作曲家,以十二音列等数学原理去组织音乐。即兴演奏不被鼓励。当时的社会学家及音乐学家狄奥多·阿多诺认为流行音乐和艺术音乐完全是对立的,即兴是言之无物的。但到了二十世纪后半,开始出现了相反的风潮,出现一些容许演奏者自由演奏的风格,最著名的有美国的约翰·凯吉,利用图像记谱让演奏者有自由发挥的空间,以及透过机遇音乐或实验音乐,让演奏者有多种选择,甚至把环境的声音、听众的声响皆可以当作是音乐的一部份。 到了二十一世纪,不少艺术音乐都在积极开拓即兴演奏的各种可能。
爵士乐和流行乐的即兴
二十世纪初期,在美国,欧洲音乐和黑人的音乐风格开始结合,形成了爵士乐和蓝调。蓝调演唱者会把生活的感想,即时配上歌词和旋律。而爵士乐常常借用当时流行的蓝调、民谣、音乐剧、流行曲的旋律,以该旋律作为主题开始,但随后是每位乐师表演其即兴独奏技巧的段落,也常常出现两三位乐师互相对答,最后回到主旋律作结束。这些即兴演奏立非完全任意,乐手通常会跟据乐曲的和声结构,决定即兴的旋律和节奏。爵士乐的演奏者需要长期的学习,熟悉爵士乐的和声和音阶,才可以即兴演奏出变化多端的音乐。渐渐地,即兴演奏变成爵士乐的最重要部份,演奏者的即兴演奏,乐手之间的即时对答,比起主旋律就重要,成为听众欣赏的主要原因。爵士乐的歌手亦常常以拟声吟唱(scat singing)闻名,以人声模拟乐器,即兴地唱出高难度音域广阔的旋律。在发展过程中,爵士乐亦开始吸收现代音乐以至其它世界各地的民间音乐,而形成莫达尔爵士乐、自由爵士等等风格,打破了以和弦结构为主的即兴模式。
而录音技术的发明,导致唱片业的蓬勃,改变了传播和欣赏音乐的模式。乐谱出版不再是乐曲传播的最主要途径。 任何人不一定需要懂得如何记录乐谱,也可以演奏和录音,故此完全改变了以十九世纪以作曲家为主导的模式。流行音乐开始蓬勃发展。而大多数流行曲不再是由一位作曲家(composer)去创作,很多时作歌者(song-writer)只是负责旋律,另有人负责编曲(arranger),亦可能是透过乐队成员一起夹歌(jam)创作出来。
默片电影的音乐即兴
在电影发展的早期,因为未曾发明声画同步播放的技术,故此不少默片会以现场音乐伴奏。部份大型制作会有乐队演奏,但小型的制作即常常以钢琴家即兴演奏,跟据画面的喜怒哀乐去即兴演奏相应的音乐。
电子音乐的即兴
随着二十世纪电子音乐发展,各种电子合成器、音源器、扩音设备等的发明扩阔了即兴演奏的可能。一些电子音乐家研究出各种电子器材和演奏者互动沟通的方法,电脑或电子器材可以回应演奏者的声音、以至动作,将其声音延迟、改变、扭曲之后再播放出来。现在各种流动装置,如手提电话、平板电脑、Wii、电子游戏机,以至各种电波、激光感应器都可以作为演奏音乐的工具。编程者亦可以透过人工智能,令电脑懂得创作音乐。因此出现不少具有即兴元素的电子音乐。
中国音乐的即兴
中国传统音乐并没有明显的作曲和演奏的分工,中国音乐最早在商朝已有各种乐器文物出土,但并没有乐谱流传,大多数乐曲都是透过口传心授由师傅传给徒弟。最早有乐谱记载是南北朝时期,梁朝丘明所记录的古琴曲碣石调.幽兰文字谱。古琴的乐谱只会记载指法,并没有记载音高和节奏,让演奏者有不少即兴创作的空间,因此同一首乐曲不同流派的乐师可以有非常不同的演绎。在演奏时加上自己的诠译,称为打谱。有时一些乐曲经过不断改编而形成新的乐曲,如梅花三弄有老梅花和新梅花的版本。
中国的传统器乐合奏皆有即兴的成份,即使在清末民初开始发展的乐器组合,如江南丝竹、广东音乐等等,每一位演奏者均可以加上或减去一些音,以至各种装饰音,这些技巧被称为减字、加花。传统音乐的记谱有工尺谱、俗字谱、二四谱等等,都容许演奏者在节奏和演绎上有一定自由。在各种地方戏曲,如京剧、粤剧,犹其在板腔的段落,演唱者可以依字行腔,根据传统的板式,加上演唱者本身的创意,依据文字本身的音调将其变成音乐,因此每位演唱者唱出来的旋律各有不同。而在一些敲击的音乐,如京剧或粤剧的锣鼓,锣鼓经仅为方便记忆的乐谱,乐师透过长年累月的学习,背诵每种锣鼓乐句,现场即时加以即兴演绎。各地的中国民歌亦保留了口传心授的传统,直至近代才越来越多音乐家把这些音乐纪录下来。现代大型民乐团通常采取简谱或五线谱,尝试学习西方古典音乐的模式,即兴演奏的自由大大减少,失去了中国传统音乐的一大特色。
世界音乐的即兴
在世界各地的民间音乐,作曲和演奏的分工亦不如西方古典音乐般明显。西非的鼓乐中,经常是由某位乐手领奏,而其它乐手回答的一问一答的形式去即兴演奏。印度北部的音乐里,乐师会跟据一些旋律模式去即兴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