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沃特舞曲就是为这种舞蹈而伴奏的乐曲,后来加沃特舞传入宫廷,王公贵族们茶余酒后发现跳跳加沃特舞能使人心情愉悦,还可消食(这是我猜想的),自然有助健康,后来还成了一种社交的方式。
这种舞曲为中速,4/4或2/4拍子,常起于后半小节,结束在前半小节,通常称为不完全小节, 加沃特舞曲活泼欢快、富有弹性。世界上有很多著名的音乐家为钢琴、小提琴、长笛等等器乐写过加沃特舞曲,这类乐曲都属于通俗易懂的小品,广为流传,深受音乐爱好者们的喜爱.
本曲在平易的演奏技巧中,充满了优雅的表现,令人不知不觉地跟着旋律随口哼唱,是一首极可爱的小品。乐曲为d大调,4/4拍子。单纯的曲调以断奏的轻快旋律开始,带有轻快、幽默的情绪(片段1);中间部有平易的新旋律出现,节奏依然单纯(片段2),经过第一部分再现之后,全曲结束。这里选用的是现代轻音乐改编版。
加沃特舞曲的特点就是2/2拍,有时候当作4/4拍演奏。节奏上比较规矩,换句话说就是比较原始毕竟出身寒门;速度中等---按现在的话说,顶多也就每分钟百八十拍;经常由第三排开始----如果按4/4拍演奏的话。
加沃特【又称加伏特】gavotte。一种古老的法国宫廷舞。是十六、十七世纪宫廷大臣跳的。据说原本属于居住在多凡的加沃特民族。4/4或2/2拍子,中速、旋律轻盈优雅,常以弱起小节开始,三段体结构,中段常插入风笛舞曲,前后形成对比。吕利曾将其采用于歌剧、舞剧音乐中。可独立成曲,也常用为器乐组曲的一个乐章。
在民间,它是一种轻快的轮舞,队形为打开或闭合的圆圈,每个圆圈由一对技巧高超的舞伴领舞。这对舞伴中的男子可以根据自己的情绪和技巧发挥,别人须跟随舞蹈。
16纪起由民间舞蹈演变为巴洛克风格的宫廷舞,一般排在小步舞之后。进入宫廷后,失去了其淳朴之风,变得彬彬有礼,但同时也提高了它的技巧难度和规范,表演形式也成为单纯的对舞。
“加沃特”曾一度被忽视,玛历亚·安东妮特使它得以复兴。她的老师克利斯多夫·格鲁克(1714-1787,以“法国歌剧之父”著称)专为她写了这种舞曲,于是凡尔赛宫盛行“加沃特”。革命后,加沃特再次复兴。
加沃特舞曲这种舞曲也被作曲家当作组曲中的一个章节,跟在萨拉班德舞曲的后面。巴赫的这两首加沃特就是大提琴组曲BMV1012的两个章节,也是跟在一首撒拉班德的后面。巴赫的曲子,如果是弱拍起的,绝不能演奏成弱起。一些演奏家的录音和现场,似乎也是这样诠释的,包括这首曲子。
作为这类题材性的曲子,如舞曲,其节奏型是要贯穿整个曲子的始终的。 巴赫演绎的这首加沃特舞曲,其基本节奏型,我理解是第三派最强,第一拍次强?当然,这是把它完全当作一种舞曲来感受的。随着音乐的展开,作适当的调整。但是总的模式不应该有太大变化。
巴赫除了乐谱之外,很少有文字的东西流传下来,更鲜见对某支曲子的解释。那只好通过看原谱来自己琢磨了。其实,遵循追本溯源的其他演奏家、研究人员,也是看原谱来分析的。
首先,他们分别代表了不同的技巧和演奏效果。 提琴圆滑线,在技巧层面上,一般可以简单理解为右手“一弓子拉下来”,音与音之间没有断裂,并且是可以通过拉弓来控制力度的渐强或渐弱的;如果没有圆滑线,两个之间,可能会有一定的间隙,听起来有点像顿音。
而吉他的圆滑线,在技巧层面上,大家都是专家,我就不多说了;他与提琴类的区别就是,很难做到渐强。
基于这两点,吉他就很难用圆滑音表现提琴类乐器的。比较突出的就是表现在1006a和恰空里面。所以建议大家在演奏者两首曲子的时候,要多看看原谱---如果我们希望更贴近原作的话---很多吉他改变版,是有问题的,比方说原谱是圆滑线渐强,而吉他也用了圆滑线。一般来说,那些不符的地方就不能用圆滑音来表现。
这首曲子是为大提琴写作的,那么就看看大提琴的原谱吧。当然,我们看到的谱子有误---这种可能也不排除。但是,我们的能力也就如此了。首先分别将第一首加沃特舞曲的吉他谱与大提琴谱的前十小节,进行一下对比。通过谱号很容易分辨出各自对应的铺子。
加沃特舞曲大提琴的原谱是D大调,吉他的是C大调。而且,基本上是原位移过来,音符和织体上基本没有什么重大的改动。所以从结构上讲,就没有什么变化问题可以分析和注意的。
需要提出一点的是,我认为没有必要把原作下声部的时值作太大改动---听起来有些拖沓。也许是为了展现吉他丰富的和声特性吧。也请大家分别按照吉他版和大提琴版的下声部时值做对比演奏。
主要是要注意,原大提琴谱上圆滑线里的音符(除了第一个音符之外),在吉他上演奏的时候,千万不要演奏成音头,否则,原作的意思就变了。---这也是看原谱的重要原因之一。能用保留指的,尽量用保留指,以夸张地表现音与音之间的连续性。这一点,主要指几个红色圆圈部分。
再有,为了展示舞曲律动,对应大提琴谱中没有圆滑线的音符部分,在吉他上演奏的时候,可以适当作跳跃性处理。比如几个蓝色的圆圈。
戈塞克简介
如今,“戈赛克”这个名字,仅因为这首加沃特舞曲而著名。其实,戈赛克在音乐史上,尤其在法国交响乐的发展史上,是一位有重要贡献的作曲家。
弗朗索士·约瑟夫·戈塞克1734年1月11日生于汉诺。过去人们以为他是比利时作曲家,但是据《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介绍,他是荷兰人。成长在法国,早在海顿之前,他就发表了采用古典套曲形式的交响曲。
戈塞克一生创作了许多作品,仅交响曲就有几十部之多。此外,还有歌剧、室内乐、合唱以及其它体裁和形式的作品。戈塞克是一位小提琴演奏家,还是一位有名的指挥,但是,他的作品除了《加沃特舞曲》这支小曲子之外,后人很少演奏。如果没有这首《加沃特舞曲》,戈塞克的名字恐怕早被人遗记了。戈塞克1829年2月16日逝世于巴黎,享年九十五年。
《加沃特舞曲》创作于1786年。他是作曲家用法国南部民间加沃特舞的节奏和素材写成的。原来是一首小提琴曲,用在一部名叫《罗西纳》的歌剧上,后来许多乐队来演奏它。乐曲是单三部曲式结构,D大调,4/4拍,A段用了许多断奏、装饰音和八度大跳,情绪活泼、欢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