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资料库 >> 音乐百科

组曲(suite)简介

作者来源: 发布时间:2014-08-30

 

 

 

 

 

组曲是最古老的器乐套曲形式,源于对比性舞曲的组合。早在14世纪,舞会里即盛行一慢一快的对比性舞曲的组合。16世纪初,琉特演奏家仿此以1首庄严的2 拍子舞曲与 1首轻快的3拍子舞曲联合成套。例如在法国、德国及英国,通常采用舞曲帕凡-加亚尔德的组合,在意大利,则采用帕萨梅佐-萨尔塔雷洛的组合(见舞曲)。此外,许多作曲家还各自按自己的艺术构思,进行各种组合的试验。 从当时编纂的琉特曲集中,经常可以发现3个或更多舞曲的组合形式。
 

组曲(suite):
几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乐章,在统一艺术构思下,排列、组合而成的器乐套曲。
 
古典组曲

组曲作为音乐体裁的名称,最早见于1557年,但其结构形式长期变化不定。其典型形式公认是由萨克逊键盘作曲家J.J.弗罗贝格尔定型的。1650年流行的组曲形式常由阿勒芒德-库朗特-萨拉班德3种舞曲构成,弗罗贝格尔也按此创作了不少组曲。嗣后,吉格插入组曲,有时置于库朗特之前,有时置于其后。弗罗贝格尔死后,1693年,他的组曲曲集出版,其舞曲排列的次序,被公认是古典组曲型式的楷模。

古典组曲是按阿勒芒德-库朗特-萨拉班德-吉格的次序排列构成,间或冠有前奏曲和插入布雷、加沃特、小步舞曲等乐曲,有时甚至插入特性曲及标题小曲。各乐章均使用同一调性,都以二段式写成,每段各自反复演奏 1次。当时许多著名的作曲家,如英国的H.珀塞尔、法国的F.库普兰、意大利的A.科雷利、德国的J.S.巴赫及G.F.亨德尔等,都创作了不少组曲,其中以巴赫的《英国组曲》及《法国组曲》最为著名。

当时还有一种芭蕾组曲,其类型及数目随舞剧性质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这一形式始于J.-B.吕利,由1首序曲及1组舞曲组成,后人称之为序曲。巴赫曾仿此写了4首乐队组曲,亦称序曲。

1750年后,奏鸣曲、交响曲及协奏曲崛起,引起作曲家的兴趣,组曲渐趋衰微。但当时流行的一些弦乐曲,如小夜曲、遣兴曲、嬉游曲等也由多乐章组成,亦具组曲的性质。古典乐派的大师们大都作有这类乐曲。
现代组曲

19世纪70~80年代,现代组曲兴起。这类组曲亦由若干不同体裁、不同性格、不同调性的乐曲集合而成,大致可分5类:

1、集锦式组曲。由配剧音乐、舞剧、歌剧、电影音乐或配乐朗通等音乐中选出若干乐曲辑成,如G.比才的《阿莱城姑娘》组曲、E.格里格的《彼尔·英特》组曲、柴科夫斯基的《胡桃夹子》组曲等。

2、独立的标题性组曲。如Н.А.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交响组曲《山鲁佐德》、G.霍尔斯特的《行星》组曲等。

3、特性曲组曲。由19世纪出现的各种特性曲及标题小曲组成,如R.舒曼的《狂欢节》、柴科夫斯基的《第三管弦乐组曲》(1884)等。

4、民族风格的组曲。随19世纪民族意识的高涨而产生,如德沃扎克的《捷克》组曲、Н.И.佩科的《摩尔达维亚》(1950)等。

5、仿古组曲。这类组曲,19世纪已有,至20世纪,因受新古典主义思潮影响,更为突出,如格里格的钢琴组曲《霍尔堡时代》、M.拉威尔的《库普兰之墓》、P.欣德米特的《1922》等。
    
中国的近代组曲,始见于20世纪30年代。
 
作品有:马思聪的《缓远组曲》、丁善德的钢琴组曲《春之旅》、李焕之的《春节组曲》、瞿维的交响组曲《白毛女》、吴祖强的舞剧《鱼美人》组曲、蒋祖馨的钢琴组曲《庙会》等。
 
 
 
 
 
 
 
 
 
 

 

版权声明:来源于古典音乐家网的作品(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未经古典音乐家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 、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过古典音乐家网书面授权的本网内容,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古典音乐家网”。违反上述声明的,古典音乐家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文章

  • ·【音乐百科】学习小提琴应该掌握的一些知识,..
  • ·【音乐百科】《西塔琴》披头士歌曲背后的印度..
  • ·【音乐百科】脉络的承接—关于贝多芬第一、第..
  • ·【音乐百科】脉络的承接—关于贝多芬第一、第..
  • ·【音乐百科】脉络的承接—关于贝多芬第一、第..
  • ·【音乐百科】古典音乐真的“净化灵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