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资料库 >> 好文分享

贝九为谁而作?

作者来源:莱布雷希特&盛韵 发布时间:2014-05-22

 

 

 

 

没有人懂贝多芬。他生活在19世纪早期的维也纳,当时人虽承认他是桀骜的天才,却并不明白他为何要写那些远远超出常人理解水平的音乐,也不明了他是哪种人。他们所见的血肉之躯并不讨喜——这音乐家时常被耳聋逼得大发雷霆,对卫生或穿着毫不在意,人际关系糟糕透顶,却被艺术家同行尊为命运之力。换句话说,他们看到的,是一幅夸张漫画。

 
1827年贝多芬去世后,他的形象并未变得清晰。到世纪中叶开始有贝多芬的塑像,比神像略微矮一截。柏辽兹对“令人生畏的巨人贝多芬”充满敬仰,李斯特说他是“引导以色列人穿过沙漠的火炬”,瓦格纳自11岁起就相信贝多芬是运用艺术之力救赎人性的前辈作曲家,1872年瓦格纳在拜罗伊特的开幕演出上选的不是自己的歌剧,而是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
 
贝多芬所有作品中,《第九交响曲》是最难解的一首。他究竟为何要在尾声中用大合唱和独唱来表现席勒的诗(那诗表面上看叫“欢乐颂”,其实说的是兄弟之情和自由)?贝九到底要说什么?是社会变革还是个人权利的宣言?抑或是宗教迷狂?这交响曲对我们的意义和对贝多芬的意义一样吗?还是它根本没有什么重要涵义?
 
这些问题让哈维·萨克斯(Harvey Sachs)踏上了艰难的研究之旅,探索贝九在诞生之时的种种思想根源。那是1824年,维也纳会议使欧洲退回了封建君主制,好像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从未发生过。奥地利宰相梅特涅不满于自己几近无限的权力,在1824年制定了一系列法令,以武力治国,任何玩笑式的评论或交错朋友都可能让人坐牢。贝多芬曾在咖啡馆记事本上匆匆写下:“现在别说,附近有探子。”

 

很容易想象贝九是创作者对反动势力的回击,但没有证据支持这种理论。贝多芬如何从轻盈的《第八交响曲》转向了沉重的《第九交响曲》,他自己从未做过解释。同贝九一起首演的还有《大厦落成序曲》和三首弥撒咏叹调。1824年春天,贝多芬真是才思泉涌。

 
萨克斯的探索始于贝多芬在维也纳破落第三区租的公寓,他家里的混乱情形同五月7日贝九在康特纳托尔(Kärntnertor)剧院首演的管理混乱程度相当。皇室成员一位都没参加(通常这是社交名流买票的先决条件),但票子还是销售一空,因为剧院放话出去,说贝多芬又一次发猛力挤爆了音乐的紧身胸衣。
45人的常规乐团演出时增加了不少业余和兼职乐手,水平根本无法胜任;合唱团是一群志愿者组成的乌合之众;男低音独唱因为唱不好高音部分在最后一刻被换下。两位女声独唱分别是18岁和21岁;而54岁的贝多芬,老是要去亲她们的嘴唇。
 
贝多芬让老朋友伊格纳兹·舒潘采(Ignatz Schuppanzigh)用小提琴指挥,自己穿着一件不合时宜的绿外套坐在一旁,只在每个乐章开始时打个拍子。乐谱都是手抄的,肯定十分潦草,不过观众们听得心醉神迷,评论家们一致称赞贝多芬“十分超前”。
第二场演出被安排在两周内,而这首交响曲很快就有了自己的生命。后来它为勃拉姆斯的《第一交响曲》提供了主题素材,为马勒的交响曲提供了开始的灵光。海顿可能创造了交响曲的形式,但贝多芬在《第九交响曲》中给了交响曲以不断进化的能量。
 
贝九改变了人们对交响曲的预期,不仅是因为它以四人独唱和大合唱结尾,而且每个乐章都在挑战范例。第一乐章开头听上去像是乐队调音,第二乐章庄严与轻浮交替进行;伟大的慢板传递了一种比贝六的田园风光更为广袤的情绪。古典风格被嘲笑并抛弃。即便凭第一次聆听的模糊印象就可得出结论:听过这首交响曲的维也纳再也不一样了。
 
贝多芬之后再也没有写过交响曲。他生命的最后三年写了三首钢琴奏鸣曲、《迪亚贝利变奏曲》和五首弦乐四重奏,萨克斯在这些作品发现了作曲家从自我呈现转向普遍性的冲动。作曲家将这种欲望定义为“将个人普遍化”,而你可以看到他指出的方向——艺术之自我的黎明,赋予了浪漫主义时代以个性和色彩。
 
贝九在维也纳首演之际,拜伦勋爵的尸体在迈索隆吉被防腐处理,运回祖国安葬。他为希腊的独立献出了生命,较政治现实而言,这更是一种古典主义的隐喻。他36岁英年早逝,为浪漫主义时代定下了基调。俄国的普希金“对拜伦之死感到高兴,这为诗歌提供了崇高的主题”。普希金暂停了《叶甫盖尼·奥涅金》的创作,写了一部更长的史诗《鲍里斯·戈多诺夫》。
 
法国在两次革命之交,司汤达写下了划时代的散文,而他的朋友德拉克洛瓦(Eugène Delacroix)在创作《自由领导人民》之前,已有描绘拜伦参加的希腊之战之惨烈情景的《希阿岛的屠杀》,被小说家玛格丽特·德拉布尔(Margaret Drabble)誉为“爱与死的杰作”。海涅比浪漫主义同代人更爱沉思,他去哈尔茨山远足,欣赏德国风景,不久他就被流放至此。
 
正是海涅写下了浪漫主义艺术的独立宣言。“我支持艺术自治,”他写道,“它不能被视为宗教或政治的奴仆;它有自己的明确理由,正如世界本身。”海涅和贝多芬都是莱茵兰人,他们的心灵并不相近,然而合在一起却使得艺术创作的动力摆脱了国家和社会的要求。从此以后,艺术家可以听凭心灵的引导去向任何地方。
 
萨克斯之前的作品包括托斯卡尼尼和鲁宾斯坦的里程碑式的传记,他为贝九的研究领域增加了深度,将之视为自由新世界的第一声。他以清晰的文笔分析了贝九的内容,认为为此音乐安置任何意义都会成为误导。今天我们将贝九视为欧洲联合的颂歌,这绝不可能是贝多芬当年脑海中所想。

 

《第九交响曲:贝多芬和1824年的世界》(The Ninth: Beethoven and the world in 1824)是繁琐的经院派音乐学研究的一剂清新解毒剂,正如作者所举的例子,我们可以把世间最深邃的艺术成就简单地解释为,一个“害怕性无能或不育”的男人写的“情欲信息”。萨克斯证明了一种阐释伟大交响曲的可行性,就是让每个听众调动个人体验的方方面面去与音乐发生关联。这才是贝多芬的本意。 

 

 

 

 

 

版权声明:来源于古典音乐家网的作品(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未经古典音乐家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 、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过古典音乐家网书面授权的本网内容,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古典音乐家网”。违反上述声明的,古典音乐家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文章

  • ·【好文分享】音符舞动,悲伤遁形,欢乐常在
  • ·【好文分享】每一次触键,钢琴都在诉说一个动..
  • ·【好文分享】灯火闪烁中,一曲爵士,唤醒城市..
  • ·【好文分享】古典音乐,它的美不张扬,却能深..
  • ·【好文分享】故乡的风,故乡的云,还有那一曲..
  • ·【好文分享】草原之歌,轻柔强劲,尽显蒙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