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若是称这首交响曲为古典音乐史上最出名的曲目,应该没人会投反对票吧!它开头的四个音(所谓的命运的动机),恐怕是所有任何类型的音乐中,最为大家所熟知的旋律(或节奏?)了。
其实这首交响曲的名字「命运」,并不是贝多芬亲自命名的。「命运」这两字之所以 和此曲搭上关系,其实是来自于贝多芬的秘书辛德勒( Anton Schindler)在贝多芬死后数 年写的一封书信中,透露贝多芬生前曾比喻这首交响曲开头的动机,感觉像是命运在敲门,也因此“命运”就成为了这首交响曲的别名。究竟贝多芬在创作这首乐曲时,是否真以命运敲门为出发点,早已不得而知(有人也说是贝多芬的邻居,晚上时常拍打墙壁,贝多芬在被吵得不知该怎么办时,突然灵感一来,把这个节奏变成创作动机),但以「命运」两字来形容这首曲子,恐怕真的是再贴切也不过了!在四个乐章中同样的动机不时出现,给人有种摆脱不掉命运枷锁的感觉,或许,这也是贝多芬自己对于自身命运的一个写照。
这首交响曲是贝多芬所写的九首交响曲当中的第 5首,写作的时间约在 1804-1808 年 间。此时的贝多芬正饱受即将要失聪的困扰,在肉体和精神上都深受煎熬,不过,即便在如此的光景下,他还是展现了旺盛了创作活力,知名的《热情》钢琴奏鸣曲、小提琴协奏曲、《拉苏莫斯基》弦乐四重奏曲都出自于此一时期。在写作这首交响曲的同时,贝多芬还同时着手写作第六号交响曲《田园》,但两首交响曲在意境上可说是南辕北辙,贝多芬才华洋溢的创作能力,由此可见一般。
总而言之,这首《命运》交响曲可说是古典音乐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一首作品,它对后世的影响甚巨,如白辽士、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布鲁克纳等人或多或少,都被这首曲 子的作曲手法和意境所激发出他们创作的灵感。正如名音乐学家 Richard Bratby 所说:「在《命运》后的任何一首伟大的交响曲作品,若不是深受其影响,要不就是努力想摆拖它的影子。」
︱推荐理由 ︱ 以简单动机 贯穿全曲的新观念
聆听指南
就如前面所提到的,这首交响曲第一乐章开头,是由著名的四个音符所组成的基本动机,我们姑且称它作「命运动机」吧!贝多芬利用此一动机作为主轴不断堆积重迭,使全曲达到紧密的统一: 例如第一乐章的第一主题由命运动机的交迭来构成,而第二主题出现后,这个动机仍然于低音部顽强地纠缠着,即使到了随后的发展部亦难逃其阴影。第二乐章的主题是风雨中的宁静,接下来则为一连串巧妙的变奏,若仔细观察,变奏中所出现的 低音部节奏竟也用上了命运动机。 第三乐章先是以低音乐器奏出的神秘主旋律,而紧接着咆哮的法国号副旋律,不就是和命运动机相同的节奏吗!在刻意制造的坎坷不安气氛下,不停歇的由长号带出堂皇之终乐章,此时抑郁 情绪一扫而空,而当乐曲进行到了发展部的高潮, 命运动机又现身了,然后迅速回顾第三乐章主题, 以便与豁然开朗的感觉产生强烈对比,经过再现部的铺陈,终于在战胜命运的激昂凯歌中结束;同时,就像这样,贯穿全曲的达、达、达、达命运动机,也让此阙交响曲的四个乐章达到紧密关连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