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两个研究指出,音乐本身能发展出一种巩固社会连结的方式。长久以来,对于人类为什么会发明音乐、甚至对此沉迷陶醉,学者们始终找不出解答。然而,其中有些学者,像是达尔文曾大胆猜测,最早的音乐源自动物界的求偶仪式。
最近发表的研究则着重于:音乐之于强化社会群体(人群)连结的关连性。一篇最新发表的论文中,提出了令人玩味的数据支持这项假说。科罗拉多大学克里斯‧洛尔许(Chris Loersch),与加拿大西安大略科技大学的内森‧阿布克尔(Nathan Arbuckle),双双质疑:
「音乐发展成一种社会沟通的形式、一个传达讯息的工具,能够被用来把群体的心理状态,分享给少数的个人。」
「当人们越来越熟悉与群体生活,许多生理与心理构造,都会为了配合维持群体的运作,而自动跟着进化。」
两位学者在著作《个性与社会心里研究》中写道:「在这之中,我们假设『人们的音乐性』亦属于其中一种构造。」这番理论虽然未经确切证实,但是无可否认的,我们的确能从中找到些蛛丝马迹。研究人员亦提及:「包含七项研究都提到,『被需要感』和『倾向去感受深刻且激动的音乐』,两者有密切关系。」
在一项研究中,112位成人会员,填写了一连串在线问券。结果显示,总体来说,大多受测者对于「当我听到音乐,我可以感受到它会左右我的心情」、「我听音乐时,我的脚会不由自主地跟着节奏打拍子。」都有某种程度上同意。
研究人员发现,这112位受测者对音乐的反应,可解释为他们的「被需要感」远远大于其他整体感受。简单来说,报告上显示出--那些「被需要感」指数越高的人,他们对强烈、激动的音乐有更高的参与度。
另一项实验中,研究人员在重要的团体里「威胁或肯定」参与者的被需要感。这项实验的参与者为密苏里大学的98位学生,他们都被设定成--和其中同侪相比,相信自己是团体中的无名小卒或热心激进者。收到分数后,再接着进行一项专门针对音乐反应的测试。结果显示:「当受测者感觉到他们的『被需要感』被威胁时,会驱使他们重新建立社会联结,并且,他们会变得更容易受听到的音乐所影响。」在相关针对138位成人的研究中,也能发现同样的行为模式。
研究人员承认,目前要找到完全确切的证据仍有困难。但却与近期发现的研究结果(四岁大的小孩们一起歌唱,能够启发自发性的帮助行为;团体一起演奏音乐,能帮助年纪稍大的小孩建立同理心) 似乎不谋而合。
想想看:在随身听发明之前,音乐一词,从定义上来说,其实是种群体的社会经验。即使到现在,人们还是会透过歌唱圣歌,来肯定他们对教会与宗教的信念;或是从歌唱国歌,表达自我的爱国情操。就连流浪汉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歌,像是歌德。
不管是从哪个研究的角度看来,音乐绝不仅是用来娱乐或是让人感到兴奋。音乐,使我们更紧密。如同克里斯‧洛尔许、内森‧阿布克尔所言:「现代社会,因音乐所激发的心理上的推力,也许会促使我们天生想与他人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