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海顿与《惊愕交响曲》
《惊愕交响曲》原名《G大调94号交响曲》(Symphony No.94 in Gajor,1791),乐曲充满民间歌舞气息和明快的情绪,改名为《惊愕交响曲》是有一个小故事的。
海顿是一个幽默又有创意的人,刚到英国时,对音乐不懂装懂的做作英国人很反感,1792年,海顿在演出中对这些皇族贵妇人开玩笑,人们当时都在听《G大调94号交响曲》。
当乐曲进行到第二乐章时,对音乐不感兴趣的贵族开始昏昏欲睡;突然间,乐队奏出很强的和弦,像雷鸣一般,惊醒这些贵妇人。人们认为这是海顿对不懂艺术又附庸风雅的人的教训,所以称这首乐曲为《惊愕交响曲》。
二、莫札特的小故事
十六岁的贝多芬第一次拜访莫札特时,莫札特态度冷淡,认为贝多芬所弹奏的是娴熟于心的曲子。贝多芬察觉出他的态度,于是请莫札特出一个主题,莫札特听了他的演奏后,激动的对在座的朋友们说:「请注意这来自莱茵河畔的孩子,他将扬名天下。」
一七九〇年十二月海顿初访英国,似有预感的莫札特向海顿道别,他哀伤的说:「亲爱的爸爸,这将是最后一次亲吻,我怕我们再也不会见面了。」
莫札特很喜欢父亲好友萨何特奈的小提琴,因为这把小提琴音色很清柔圆润,莫札特就称之为奶油小提琴。一七六三年初,萨何特奈探望莫札特一家人,小莫札特竟能指出萨何特奈的奶油小提琴比他自己的小提琴低了八分之一个音;这是连大人都不易察觉到的音差,可见莫札特听觉之敏锐。然而,莫札特十岁时对小喇叭却有一种不可思议的恐惧感,为了克服这种恐惧感,莫札特的父亲雷奥波德请好友萨何特奈在莫札特身边吹奏小喇叭,莫札特一听到小喇叭的声音立刻脸色苍白,
莫札特的异于常人天赋,也表现在乐器的演奏能力上。有一次,莫札特从维也纳带回一把别人赠送的小提琴,雷奥波德正好要为当时出色的小提琴手汪兹尔试奏新曲,雷奥波德拉中提琴,汪兹尔拉第一小提琴,萨何特奈拉第二小提琴;小莫札特请求担任第二小提琴,雷奥波德认为小莫札特对小提琴一窍不通,根本不相信他能演奏小提琴。小莫札特说:「担任第二小提琴根本不需要学。」父亲命令他走开,不许再打扰,小莫札特因而痛哭起来,萨何特奈此时同意让莫札特一起拉第二小提琴,雷奥波德才勉强同意。很快,大家发现他们的顾虑是多余的,小莫札特没有拉错任何一个音,萨何特奈惊奇的停了下来,而雷奥波德早已流下惊奇与希望的泪水。
三、贝多芬的小故事
贝多芬的一生中实在是失意到了极点,尤其是在恋情方面。听过他的交响曲的人,一定被其澎湃的感情所震摄。像这样感情丰富的天才,生命里当然是无时无刻充满着爱情的芳香。
贝多芬研究权威罗曼罗兰曾说:「贝多芬打从20岁至50岁的岁月中,没有一个时期是心底不曾抱过 "爱" 的。只是,暴躁的脾气、抱病的身体、加上严分阶级的社会风气,都使这位恋爱线条粗且短的豪迈汉子的恋爱有花无果。」
著名的《月光奏鸣曲》的女主角,伯爵千金朱丽叶塔、拥有无比细腻感情的泰丽莎、至死前仍是贝多芬密友的约瑟芬、燃起四十多岁的贝多芬的爱火的玛法蒂,以及更多更多的美丽少女。贝多芬一次又一次地承受这些爱情的打击,继而谱出无数旷世的杰作。
在贝多芬去世后的第二天,人们在他的一个秘密抽屉内找到三封没有署名、没有收信人姓名、 没有日期的情信,现在被称为「给永恒爱人的信」。由于信里没有收信人的姓名,后世有很多研究贝多芬的学派,都提出了不同的意见,甚至演变成论战。贝多芬的每一次恋爱结果,到最后都没有成功,还是独身而终。
大家所熟悉的钢琴曲《给爱丽丝》,本来是《给泰丽莎》,由于在出版时校对错误而一直以讹传讹。然而不管这位女性是
贝多芬在世时常被指为愤世嫉俗、脾气暴躁。然而有谁想过:对一位30多岁、天才横溢的音乐家,耳朵却出现毛病,这是何其残酷的命运?
为了掩饰耳疾,贝多芬明明听不见,也要装作听见,而且也很忌讳别人谈论耳朵的事。人们只知道他脾气暴躁、极难相处,但是又有谁能体会到他内心的痛苦与恐惧?
贝多芬热爱生命、热爱人类,听听看第九交响曲中的《欢乐颂》,若非有一颗热爱世人的心,及高尚的情操,又怎能谱出如此天籁?
贝多芬是第一位热爱自由的艺术家。他曾说:「要尽量做个正直的人,让自由尤其高于一切。即使面对一位君主,也绝不出卖真理!」也就是有了这种自由,贝多芬的作品才能脱离实用的曲式,而依凭内心深处涌现的灵感自由创作,使得每一首作品都有着独特的个性,洋溢着撼动人心的热与力。
他的作曲技巧是可以分析的,然而作品中蕴藏的力量却是无法言传的!只有不断的聆听,才能体悟贝多芬的启示:向命运挑战,永不妥协!
贝多芬酷爱散步与饮酒,他在维也纳森林和海里根修坦田园散步时,捕捉了许多作曲灵感。却不幸于拜访弟弟约翰时,染上了肺炎及黄疽。四个月之后,这位旷世音乐巨擘就去世了。
临终前,他所订的葡萄酒才送来。「真可惜,来迟了!」这句话便成为他最后的遗言。贝多芬于1827年3月26日下午病逝,于三天后葬在威陵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