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把握住宝宝满3岁前的学习黄金期,爸妈们在「智力及品格的养成教育」上可以说费尽苦心,但究竟什么样的方法最有效呢?加拿大教育学者近期发表一项研究显示,让学龄前的孩子密集地接触音乐,或跟他人一起「创作」演奏,就可以让性情变得比较和善、开朗、有同理心,也有利大脑的发展。
美国《时代杂志》(Time Magazine)16日报导,加拿大麦可马斯特大学(McMaster University)的研究团队针对50名年仅6个月大的婴幼儿进行实验,其中一组宝宝和爸妈被安排接受每个星期1小时的「音乐教育」,包括唱歌、打击乐、节奏律动、即兴演出等,培养出欢乐但有纪律的亲子关系;至于另一组小朋友则和爸妈在充满书本跟玩具的教室里一起学习,虽然有接触音乐但不主动参与,借此制造出差异化。
当宝宝满周岁的时候,有接受过音乐教育的实验组已经培养出良好的节奏感,面对挫折时的负面情绪明显减少,变得更爱笑更乐观,跟他人之间的互动关系也相对成熟。研究人员解释,和爸妈一起「玩」音乐需要把注意力转移到别人身上,了解对方在合作过程中的想法和意见,而不是只在乎自己主观的感受,这会培养出孩子们的「同理心」(empathy),而在团体生活中建立起好人缘。
英国剑桥大学之前也作过类似的研究,实验对象为52名8到11岁的儿童,结果发现受过密集音乐教育的小孩确实可以精确地猜测出他人的心境,进而表达出对对方负面情绪的同情;此外,如果能在就学期间多多参与戏剧(drama)的训练和演出,也能养成好的「同理心」技能。
研究人员建议,当很多父母亲都把焦点放在「智育」的同时,不妨把孩子送到音乐班,或买几个简单的乐器回家,让孩子不仅接触音乐,还能动手参与音乐,使「德育」以及「群育」得到充分且平衡的发展,体现「学音乐的孩子不会变坏」这句话的真实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