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资料库 >> 音乐百科

“富二代”作曲家的最后挽歌——《f小调弦乐四重奏》

作者来源: 发布时间:2019-07-07

 


我们听说过很多关于音乐家们颠沛流离、贫苦凄凉的故事。


这些故事为他们贴上了“艰难”、“不幸”的标签,然而,在19世纪,有一位音乐家却用他平顺富足的一生撕破了这样的标签。


他就是被称为“音乐幸运儿”的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


这位标准的“富二代”,他9岁开始公开演奏,16岁创作了《弦乐八重奏》,17岁创作《仲夏夜之梦序曲》,19岁时指挥演出了巴赫的《马太受难曲》,让世人再次认识到巴赫音乐音乐的魅力。


这样的履历简直可以跟莫扎特的“神童”称号相媲美,且更有优势——有钱。


作为一位少年得志的青年作曲家,门德尔松并没有因为过多的荣誉而陶醉,从20岁开始他就在欧洲各国巡回演出,过程中更是结识了柏辽兹,萧邦,李斯特等当时杰出的音乐家,并被歌德所赏识。


值得一提的是,门德尔松是一位资深的“姐控”,他与姐姐范妮有着深厚的感情。门德尔松每次出国期间总要给姐姐范妮写信,字里行间充满了姐弟情谊。


而姐姐范妮本身也是一位有成就的钢琴家,在音乐上给了门德尔松许多的启发,甚至有学者认为,范妮借用了弟弟的名字发表自己的作品。


可惜两姐弟的深厚情谊却导致了他们的双双英年早逝。1847年姐姐突然中风病故,对于本来身体抱恙的门德尔松更是沉重的打击,加速了他的死亡,他于六个半个月后去世。


门德尔松的最后一部作品《f小调弦乐四重奏》(op.80),正是在姐姐去世后两个月发表,为悼念去世的姐姐范妮而作的。


《f小调弦乐四重奏》,为回应自己心爱的姐姐突然死亡的悲痛,在这首作品当中能够听出门德尔松以往音乐中所罕见的绝望情感。


门德尔松在头两个乐章中以快板速度表达自己内心的悲痛情感,用一种近乎爆裂的震音及急促有力的下弓,宣泄自身悲痛的情感。


随后在恶狠狠的切分节奏之中,打破了节奏的平衡,似一种抽泣,又似对命运不公的不甘控诉。


经历了前两个激烈的乐章之后,第三乐章以柔板乐章为开始,通常情况下,柔板乐章的温暖和声、柔和的旋律线为观众提供一个喘息的机会,但这个乐章之中满怀的却是失落和痛苦的感觉,这似乎是往日姐弟俩耳边的亲密对话,又似给姐姐的一首挽歌。


第四乐章急切焦躁至极点的痛苦,继承了第一乐章悲愤交加情绪,但比前乐章更加地激进,更加地歇斯底里,这他对姐姐离开这个事实的最后挣扎与不甘接受。


这首《f小调弦乐四重奏》是门德尔松最后的作品,1847年11月4日,在姐姐逝后半年,年仅38岁的门德尔松因脑溢血在莱比锡与世长辞。









版权声明:来源于古典音乐家网的作品(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未经古典音乐家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 、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过古典音乐家网书面授权的本网内容,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古典音乐家网”。违反上述声明的,古典音乐家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