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5年12月,「瑞典夜莺」珍妮·林德首次在莱比锡登台,由当地音乐界的领导人物──门德尔松郑重将她介绍给观众,并亲自指挥伴唱;林德在演唱一首瑞典民歌时还自己弹钢琴伴奏。第二场音乐会由同样北欧出身的丹麦音乐家尼尔斯·加德(Niels Wilhelm Gade,1817~1890)指挥,门德尔松竟纡尊降贵,坐在最后一排中提琴手的位置上参与演出!
这件乐坛盛事还有件小插曲:在「瑞典夜莺」的盛名之下,原本就很受当地观众喜爱的布商大厦音乐会引发抢票风潮,于是主办单位提高了票价,更取消了平时让莱比锡音乐学院的学生免费聆听的名额。学生们发起抗争运动,并推派领导人奥托·高施密特(Otto Goldschmidt)与当面门德尔松谈判。谁都没预料到,这位精力充沛的红发年轻人不但为自己和同学们争取到免费的音乐会门票,还让珍妮·林德这位当世顶尖女高音留下印象,几年后更借与她合作演出的机会,抱得美人归,成为这场「音乐学运」最大赢家。
门德尔松将林德请回家作客。当然,其时莱比锡有头有脸的人家,无不渴望能将这位当红歌手请到家里,亲朋好友无不热烈欢迎。只有少数人──特别是门德尔松夫人塞西尔,与这个瑞典女士的关系有点冷淡。难道这是毫无来由的妒忌?
1846年上半年,门德尔松参加在亚琛的下莱茵地区音乐节前后,与林德两次去莱茵河旅行。他送给她一本他的歌曲集手稿,还有马努斯(Eduard Magnus)为他画的肖像。但门德尔松在给姐姐芬妮的信中,却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他与这位年轻迷人的女歌唱家的各种关系。
门德尔松与林德的关系,据新发现的信件来看,比过去认为的还密切。门德尔松曾送给她本本自己的歌曲集手稿,还有马努斯(Eduard Magnus)为他画的肖像。
可以确定的是,两人的艺术彼此影响:林德乐于听取门德尔松的建议,而「门德尔松写“以利亚”的时候,他们几乎每天都有连络,她的歌声镇日回荡在他耳边。他仔细研究了她的声音,对每个音的音色了若指掌,特别赞赏她“美妙的升F”,<听哪,以色列>(听见以色列)一开始的升F音就是专为她写的。诗人海涅也曾用「被唱出的童贞」一词来赞美这一高音。
最初,人们都以为珍妮·林德会担任“以利亚”的首演,但她却没有。门德尔松当然属意林德担任女高音,但没有和她商量,他似乎畏惧被拒绝,觉得「很可能无法得到她肯定的答复。后来,这个角色由卡拉多利 - 艾伦夫人(玛丽亚卡拉多里夫人 - 艾伦)担任。她显然无法胜任,有好多地方都唱走音,只好请求门德尔松将<听哪,以色列>降低一个音。门德尔松断然拒绝,还说他可以轻易另找一个女声乐家取代这位夫人。
“以利亚”首演大获成功,连一向矜持自制的门德尔松也不禁写下:「我的作品从未在首演时如此受欢迎,也没有像这出神剧让音乐家和观众如此痴狂」不过,他对女高音并未达水准以上的演出颇有微词:“”虽然有许多的优点,但也不乏缺点女高音是最糟糕的部分,这场演出是如此优美,愉悦而高雅,但也如此单调,没有灵气,这音乐需要以亲切的感情来表达。我一想到这里,到现在都还是一肚子气。“”由此可见门德尔松对原本心目中理想的人选──珍妮·林德的演唱期待有多高。
再次在伯明罕指挥“以利亚”前一天,门德尔松还在爱乐协会举办音乐会,指挥“苏格兰”交响曲和“仲夏夜之梦”音乐,并且担任贝多芬ģ大调钢琴协奏曲的独奏他写下:「今天有两位女士在此,我希望能取悦她们,因此我希望能够弹得更好,她们是女王和珍妮·林德」,维多利亚女王出席音乐会的荣宠,恐怕还是不及在佳人面前展现自己的才华!
门德尔松结识林德后,一直想为她谱写一出歌剧,并在1846年确定由Emanuel Geibel编剧,取材自莱茵河传说的“罗蕾莱”(Lorele);「瑞典夜莺」美妙的歌声,就如同传说中河中女妖般,令人沉溺而无法自拔。1847年,门德尔松开始创作,到8月份,第一幕的草稿已然成形。很遗憾,门德尔松在11月即猝逝。
门德尔松在去世前不久,还坚持要指挥“以利亚”11月在维也纳的演出,因为:珍妮·林德将出任此剧的女高音。在他身后,林德才演唱了“以利亚” ,她哀悼说:「他是唯一能使我的灵魂得以充实的人,正当我寻得他时,我又失去了他。」
过去许多门德尔松传记都认为:林德似乎有点爱上门德尔松的样子,甚至臆测「她压抑了自己的情感」,难怪门德尔松夫人赛西尔会疑忌林德。然而,据近年研究发现的新证据,门德尔松曾经请求珍妮·林德和他私奔去美国 - 那时被欧洲人视为野蛮人与蒸汽机的国度,但包括舒曼和华格纳在事业受挫时,都曾萌生前往淘金之念的想像乐土。遭拒绝后,门德尔松又写信给林德,说她若中止俩人的关系,他就要自杀!这是据林德日后的夫婿高施密特的一些日记和信件推论的结果;高施密特自己销毁了真正的关键信件,以维护妻子,家庭,还有英年早逝的门德尔松的声誉。所以,门德尔松未必像一般的刻板印象,总是人生幸福欢快,性情温文有礼。在罗蕾莱般迷人的“瑞典夜莺”面前,他也会卸下礼法和责任,显露失控的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