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音乐,英文翻译成CLASSICAL MUSIC。有人认为“古典”给人的感觉有古董、古板的味道,后又改称“经典音乐”。
谈到古典音乐,很多人的第一反应,都认为那是非常艰深困难的东西。也因于此,多数人又畏惧难度,结果就是能逃就逃,或觉得那根本是自己不可能懂,也不会想要亲近的一门艺术。
在国内,由于初等教育中强行灌输“高雅”音乐的知识,也由于官方一直把古典音乐当作“高雅”艺术,因此不妨说古典音乐在不少人心目中是一块曾经啃过、有过与之奋斗的独特记忆但又从未啃完的硬骨头。也有人喜欢古典音乐的声音、旋律、气质,真的很“有感觉”,但拿起曲目介绍一看,满眼的术语——“主题”、“动机”、“曲式”等等,或者“表现了……”、“颂扬了……”之类的诠释,又让他们怀疑自己的感觉到底对不对,自己到底懂不懂。惶惑之中,一方面见古典音乐普及工作者宣扬“音乐何需懂”,另一方面又见专业界挞伐业余爱好者以乐评人身份混淆视听,实在感觉不得其门而入。
音乐不像绘画、雕塑或者建筑,看一眼就能尽收眼底,接下来只是品味细节。你可以立刻知道自己喜欢不喜欢眼前这幅画,但听音乐就像读小说,没听到最后,其实无法知道整个作品在说什么。音乐,尤其是古典乐,经常完全抽象,欣赏起来或许要求更高的能力。
但听起来很难,并不表示实际上就是如此。比如,你正在读书,显然正不是你第一次读书。在阅读之前,你已经积累了丰富的阅读经验,有着自己的阅读方法。聆听音乐也是如此。当你接触一首新的作品,帮助你欣赏的必是先前的聆听经验与心得,你绝对不是从零开始。若用更科学的方式解释,那就是你有自己一套处理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的方法。而且,你还可以训练自己的记忆,以求欣赏规模更大、更需要整合能力的作品。
更何况为了强化记忆,音乐写作几乎都在 “重复” 。无论是句法模仿、旋律再现或段落反复,都是在帮助听者吸收。当然,也有困难的音乐作品,一如困难的小说。但绝大多数创作,无论音乐或文学,其实都不会难到完全无法欣赏。只要你愿意,就一定会有收获。“愿不愿意” 才是真正的关键。
古典,可以理解为留传下来堪称经典的音乐作品。一般来说,古典音乐是具有规则性本质的音乐,具有平衡、明晰的特点,注重形式的美感,被认为具有持久的价值,而不仅仅是在一个特定的时代流行。这也体现于“古典”与“经典”的不同。
没有某种音乐只适合某种人,也没有某种人只能听某种音乐。总会有乐曲能唤起自己的好奇心,即使我们对它之前并不熟悉。古典音乐可能带来欢乐、省思,或者让你发现生活总是冷峻无情,经过重重磨折催损之后,自己身体里仍然存在那向内心探索而执拗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