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古典音乐是人类文化宝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传世佳作数量众多。这里不作赘述。有选择地聆听,既可以丰富陶冶我们的情感,又能够在“地球村”中遇到更多的朋友——其乐无穷!
兴趣是最好的导师
那么,就让我们在兴趣的引导下,通过这个栏目,走近西方古典音乐,去追寻大师们的生平足迹,遴选精品唱片版本,品味其中的美妙。
一、中世纪:
1.欧洲封建社会的开始——中世纪(475年―1450年,时间上相当于中国跨南北朝隋唐宋元朝)。基督教绝对地统治欧洲意识形态领域和一切艺术。那时唯一合法的音乐形式是起源于四、五世纪的圣咏(chant),包括占主导地位的格里高利圣咏和更古老的安布罗西圣咏(后者至今仍在米兰的教堂中使用)。中世纪音乐与其它艺术一样遭到压制,虔诚的宗教信仰激励着音乐家们(那时都是教士)创造了不少优秀的圣咏精品,难怪前几年有一张由西班牙某修道院的修士们演唱的圣咏唱片, Bill Board排行榜上名列前茅数月之久。
2.1450年至1600年——文艺复兴。十四、十五世纪罗马教庭在与世俗君主的政治斗争中多次被挫败,宗教的势力与威信开始衰落;一些地区如意大利日益繁荣的贸易和手工业造就了最早的资产阶级和金融贵族,城市经济的发展产生大批城市平民。他们当然要求有为自己服务的艺术形式,反对教会束缚,宣扬以人而非以神为本的人文主义。于是在文学、建筑、美术也包括音乐领域里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文艺复兴运动。
音乐史上的文艺复兴起始于1450年左右。那时一批有才华的音乐家云集在勃艮第(相当于今天法国北部、比利时一带)宫廷,显示出一派歌舞升平的气象,被称为“法兰德斯乐派”。音乐家们主要使用一些日益改进的弦乐器如诗琴 ,音乐内容开始涉及世俗生活,记谱已经使用点线组合的形式,称得上是今天五线谱的鼻祖,到十六世纪中后期开始使用四线、五线谱记谱,教会调式逐步解体,大小调体系也逐渐形成。
宗教音乐也继续发展。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宣扬人凭借虔诚信仰与上帝相通。路德创造了众赞歌这一群众化音乐形式,由教徒在礼拜仪式上自行演唱。
二、1600年至1750年——巴洛克时代。巴洛克时代是欧洲音乐大发展的时代。在这150年的历程中,歌剧、协奏曲、奏鸣曲等题材相继被创造发展出来。
代表人物有蒙特威尔第、维瓦尔第、科莱利、亨德尔以及奠定多种音乐体裁的音乐之父巴赫。
三、1750年至1827年——古典时期。1750年巴赫逝世后欧洲复调(即由多个并行发展的旋律线交织成复杂的织体的作曲手法)后继无人,乐风转向简洁实用的主调(即旋律+和弦的作曲手法)。 在这个时代大显身手的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三位大师:海顿(交响乐之父)、莫扎特(音乐神童)、贝多芬(乐圣)。在欧洲启蒙运动和大革命的洗礼中,欧洲音乐的主题从延续近千年对神的虔诚转移到对理性的崇尚上来,使得古典时期的作品具有丰富的哲理内涵。
四、1827年至19世纪末——浪漫主义时期。1827年贝多芬的逝世结束了严谨的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潮流从诗歌里流淌到各个艺术领域。这时的作曲家把作曲作为抒发自我感情的手段,作品体现出他们内心丰富而复杂的情感。
1800年前后出生的作曲家们,形成了初期浪漫主义的中心。舒伯特和柏辽兹可谓初期浪漫派音乐的代表人物,他们从格鲁克、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的传统出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流派。
浪漫主义音乐经过门德尔松、舒曼、肖邦和威尔第等人的进一步完善,在柴科夫斯基、李斯特和瓦格纳的时代达到了巅峰,这些作曲家、钢琴家构成了中期浪漫主义的中心。
马勒、理查德·施特劳斯和拉赫玛尼诺夫等近代名家,归于晚期浪漫主义。
十九世纪中后期伴随民族主义思潮的风起云涌,一些民族国家开始有了用自己民族音乐语言进行创作的音乐家如芬兰的西贝柳斯、挪威的格里格、俄罗斯的强力集团等,称之为民族乐派。
五、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印象主义潮流。音乐上的印象主义发端于绘画上的印象派,相通之处在于都十分注重色彩和外界景象在艺术家心中的印象。
法国音乐家德彪西和拉威尔是公认的印象主义音乐的集大成者。法国作曲家杜卡和意大利作曲家雷斯庇基也是印象派音乐的代表人物。
六、20世纪——多元化的发展趋势。20世纪西方音乐发展方向多元化。影响较大的有本世纪初勋伯格的十二音体系和斯特拉文斯基的新古典主义等。勋伯格十二音作曲法彻底废弃了统治欧洲音乐近400年的调性体系,十二个音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这一体系为他的弟子贝尔格所继承。
斯特拉文斯基的新古典主义崇尚复调和对位法,在调性方面采用多调性,并不像勋伯格的无调性走得那样远。20世纪特别是战后西方音乐发展流派众多,如无声音乐、噪声音乐、微分音乐等;电子合成器等新的技术手段更为标新立异的音乐家们提供了新的武器。西方音乐发展潮流日益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