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贝多芬一生写过十首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
钢琴和小提琴间的完美配比
总是让演奏家们喜爱不已
我们通常在音乐厅听到的是
《春天》和《克鲁采》这两首作品
今年恰逢全球庆祝贝多芬诞辰250周年
给了我们系统聆听这十首作品的绝佳机会
这些作品到底有何魔力?
让我们在音乐中找到答案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D大调第1号奏鸣曲 Op.12/1
A大调第2号奏鸣曲 Op.12/2
降E大调第3号奏鸣曲 Op.12/3
1797-1798
1797年,打入维也纳音乐圈的贝多芬创作的作品中多少有着莫扎特、海顿的影子,比如这三首小提琴奏鸣曲,归并为作品12。这三首作品显示着他对于维也纳古典风格的传承并精通,贯彻了非常典型的古典风格的创作习惯。其中第三号奏鸣曲是是作品12中最为辉煌的一首,各主题的发展非常巧妙,对比又非常出色。
贝多芬演奏小提琴和中提琴远不如他在钢琴上那般得心应手。尤其是左手换把位的技巧,更是拙劣。所以,贝多芬几乎没有以职业弦乐乐手的身份公开演出过。作品12本来是他为自己演奏而创作的,但据说后来他只公开演奏过这三首中的一首,其余的奏鸣曲他都是以钢琴家的身份参与演奏。
穆特演奏《降E大调第3号奏鸣曲》Op.12/3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A小调第4号奏鸣曲 Op.23
1800-1801
1800年,随着学习和实践的增加,贝多芬慢慢褪去前辈们的影响,自己独特的作曲风格便展现出来了。
他接连创作了《第四小提琴奏鸣曲》和性格截然不同《春天》。相较《春天》的轻松明朗,这首作品充斥着忧郁的反抗,情绪深藏于内。这两首奏鸣曲原本共同编号为23,后来才分开编号,都是题献给富利斯伯爵的。富利斯当时是贵族中最著名的音乐爱好者,其府邸沙龙曾是维也纳音乐交流的中心。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F大调第5号奏鸣曲(春天)Op.24
1800-1801
《春天》的主题和《田园》交响曲相似,是轻松活泼的气息,因为这种感官,后人加上了“春天”这个标题,寄予一种温馨幸福感。第一乐章开篇小提琴直接奏出的主题无比幸福甜美,而随后由钢琴重复这一主题时又显得清新明净。两种音色的对比共同丰富了音乐的色彩、丰满了音乐的形象。
穆特&奥尔斯基演奏《F大调第五号小提琴奏鸣曲》(春天)Op.24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A大调第6号奏鸣曲 Op.30/1
C小调第7号奏鸣曲 Op.30/2
G大调第8号奏鸣曲 Op.30/3
1801-1802
1801年-1802年,贝多芬处在一个精神危机时期,一方面他承受着失聪的病痛、失恋给他带来的折磨,另一方又以顽强的意志力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因为这种不幸,使得他的作品爆发出一种惊人的生命力,也逐渐走向巅峰。
作品30即第六、七、八奏鸣曲,共三首,就是这样孕育出的,题献给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相对于第六首和第八首较欢快的风格,第七首中浓重的悲伤和强烈的反抗精神,相互交织融为一体。
奥伊斯特拉赫&里赫特演奏《A大调第6号奏鸣曲》Op.30/1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A大调第9号奏鸣曲(克鲁采)Op.47
1802-1803
创作于1803年的《克鲁采》可以称得上是登峰造极、出类拔萃的杰作,这首奏鸣曲不仅是十首小提琴奏鸣曲中最杰出之作,也是最受大家喜爱的奏鸣曲之一。
贝多芬最初曾有意献给小提琴布里奇托尔,因为他们曾首演了这部作品并且大获好评。但之后贝多芬在维也纳结识了法国小提琴克鲁采后,便改变了初衷,将这首作品献给了他。
作品中小提琴和钢琴的配比非常完美,能把双方高难度的演奏技巧很好地展现出来。
穆特&奥尔斯基演奏《A大调第9号奏鸣曲》(克鲁采)Op.47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G大调第10号奏鸣曲 Op.96
1812
前面的九首奏鸣曲都是贝多芬在连续的六年时间里创作的。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再写这类的作品,直到晚年1812年,他才写下《第10号奏鸣曲》,题献给奥地利鲁道夫大公。它是专门为当时法国著名小提琴家皮埃尔·罗德来维也纳时,与贝多芬的资助者兼学生鲁道夫大公合奏而特别写的作品。
与近乎火焰燃烧的《克鲁采》相比,这首曲子的曲调内敛,其中第二乐章的柔板,是他高贵典雅的慢乐章的典型代表之一。
穆特&奥尔斯基演奏《G大调第10号奏鸣曲》Op.96
2020年是贝多芬诞辰250周年,对很多人来说,2020年却是被取消的一年,尤其是对表演行业的艺术家、经纪公司、剧院......
但越是困难的情形,越使人反省初衷。
为什么一定要纪念贝多芬?250年过去了,为什么音乐厅里最常响起的还是他的音乐?贝多芬的音乐为何可以永葆现代性,可以在审美浪潮的数次迭代之后始终屹立?
或许是他的音乐中的人道主义关怀,又或许是对自然的热爱,使他成为全世界的文化遗产,在不同时期,以不同的全新的姿态展示在大家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