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资料库 >> 好文分享

让音符流淌于心间

作者来源: 发布时间:2015-12-20

 

 

 

 

       孙瑞雪老师曾在《捕捉幼儿敏感期》一书中曾提到:儿童对于音乐有着天然的知觉,最早的儿童都喜欢节奏,到了三四岁,儿童对简单而重复的旋律开始感兴趣,五六岁开始能选择自己喜欢的音乐并自发的用动作表达旋律中较为复杂的音乐,因此,处于幼儿园阶段的孩子正处于音乐的敏感期,我们应该抓住教育时机,给孩子正确的引导,让其获得音乐方面最好的发展,可是我们究竟该怎样引导?

       首先,由于孩子们对音乐的天然喜爱,再加上打击乐敲敲打打的特殊表现形式,因此,可以说,孩子们对于打击乐活动的喜爱程度达到了最高点。可是,在我一开始的教学活动中,孩子们的主体性却没有得到发挥,他们的兴趣完全只在于各种
打击乐器上,而对于乐曲则缺乏倾听和理解,而我也只是一味的追求孩子们对节奏的机械掌握和表现,故而在对乐曲缺乏感知和理解的情况下导致孩子们只是跟着我机械地演奏乐曲而丢失了自己的感受、理解和表达。因此,在后面的教学活动中,我运用图片、视频等手段引导孩子们通过各种感官充分的感知音乐,在孩子们对音乐有了自己的感受之后附以对各种打击乐器的音色了解而配合音乐节奏进行演奏,从而展现音乐。引导孩子用心感受乐曲的风格和情感,从而能使孩子们能从内心理解乐曲,感受和表现乐曲,从而达到音乐教学的最终目的。

       其次,著名
音乐家奥尔夫认为:节奏是音乐诸要素中最基本的要素。而在打击乐中,节奏则尤为重要。所以孩子们对于节奏的掌握是能否顺利开展打击乐活动的关键,而孩子们对于节奏的掌握也非一蹙即成,因此,对于节奏的掌握我们也应该以游戏的形式渗透于孩子们的一日活动当中,通过各种节奏游戏训练孩子们的节奏感和表现力。

       第三,
教师对于自己的教学定位及自身的音乐素养也影响着整个打击乐活动。我们教师不是单纯的为“教”而“教”,而应该是以孩子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参与活动,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孩子们活动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教师切合音乐的动作、语言、神态则能更好的将孩子引入到音乐的情感当中,让孩子更深刻的感受音乐带来的情感氛围。

       对于
打击乐活动经验更多的是来自于孩子们的日常积累,从乐器的正确使用及常规,到对音乐得感受能力,对节奏得把握能力,再到演奏时的手眼耳的协调,都需要我们在日常的活动中进行积累和练习,有了这些基本素养,孩子们在以后的打击乐活动中定会能充分的表现乐曲的真挚、自然的情感,从而感受音乐的美好,让每一个音符都真正流淌于孩子们的心间。

 

 

 

 

 

 

 

 

 

版权声明:来源于古典音乐家网的作品(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未经古典音乐家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 、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过古典音乐家网书面授权的本网内容,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古典音乐家网”。违反上述声明的,古典音乐家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文章

  • ·【好文分享】来听听音乐剧中的名曲,让人沉醉
  • ·【好文分享】爱尔兰音乐,低吟浅唱却直抵人心
  • ·【音乐百科】莫扎特不自由,但他的音乐充满自由!
  • ·【音乐百科】格鲁克的歌剧改革是如何影响歌剧..
  • ·【好文分享】大提琴的一往情深,只想送给情深的你
  • ·马勒声乐作品《帕多瓦的圣安东尼斯向鱼说教》